“旧制度”与“大革命”:马基雅维利的中国时刻
The “Old System” and the “Great Revolution”:Machiavelli's China Moment
作者:徐戬;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15,197(02):-20-27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启蒙;专制;立宪;民主;革命
Key words:
基金项目:
中文摘要
1905年,梁启超写下了《开明专制论》,依托马基雅维利的"新政治科学",梁启超力图克服自由主义宪政原则的危机。梁启超以马基雅维利的视域理解古典思想,改变了"中体西用"的思想格局——现代性具有自身之"体","新君主"的政治品质必须基于现代新"体"的德性理解。通过对古典思想的重新定位,梁启超与古典立场发生了决裂。然而,梁启超以马基雅维利克服卢梭,毕竟无法突破现代性的原初视域。重新揣摩《开明专制论》的写作用意,有助于反省现代中国的立国根基。
参考文献
1梁启超在《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之学说》中写道:“卢梭学说,于百年前政界变动,最有力者也。而伯伦知理学说,则卢梭学说之反对也。两者孰切真理?曰:卢氏之言药也,伯氏之言粟也。痼疾既深,固非恃粟之所得疗,然药能已病,亦能生病。且使药症相反,则旧病未得豁,而新病且滋生,故用药不可不慎也。五年以来,卢氏学说稍输入我国。彼达识之士,其孽孽尽瘁以期输入之者,非不知其说在欧洲之已成陈言也,以为是或足以起今日中国之废疾,而欲假之以作过渡也。顾其说之大受欢迎于我社会之一部分者,亦既有年。而所谓达识之士,其希望之目的,未睹其因此而得达于万一。而因缘相生之病,则已渐萌芽,渐弥漫一国中。现在、未来不可思议之险象,已隐现出没,致识微者慨焉忧之。噫!岂此药果不适于此病耶?抑徒药不足以善其后耶?”《梁启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1065页。下引此书,均在文中随文标明页码。
1见《梁启超全集》,第1456-1458页。在1901年的《霍布士学案》中,梁启超以为其“持论乃仅与吾战国诸子相等”,所以,“近两百年来,泰西思想进步如此其骤,而吾国虽在今日,依然两千年以上之唾余也”。
1 张朋园:《维护共和:梁启超之联袁与讨袁》,《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三期,第377-396页。
2 王健文:《奉天承运——古代中国的“国家”概念及其正当性基础》,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5年。
3 福山:《政治秩序的起源:从前人类时代到法国大革命》,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4 Charles Howard McI lwain,Constitutionalism:Ancient and Modern,Indianapolis:Amagi books,2007.
5 张灏指出,梁启超的新民道德与马基雅维利的德性论颇有相似之处。参见张灏:《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53-154页。
1 甘怀真:《皇权、礼仪与经典诠释:中国古代政治史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2 葛兰西:《现代君主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3页。
3 “彼卢梭民约之论,无论应用之于何国,而无不失败者,以国家本无此物也。不过卢梭等数人主观的理想,以为应有此种类之国家而已,而考诸历史上,未之前闻也。……至若洛克、孟德斯鸠、边沁诸贤之自由说,或用诸甲国而大效,用诸乙国而不效,同一国也,或用诸甲时代而大效,用诸乙时代而不效,则以国家本有此物,而自然之发达,或至其期,或未至其期也”。《梁启超全集》,第1463页。
1曼斯菲尔德:《序言》,见马基雅维利:《论李维》,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6-18页。
1 G.K.Chesterton,The Ethics of Elfland,London,1916,p.2.译文转引自相蓝欣:《传统与对外关系》,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第20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