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宋之争与经典解释——以阮元、李翱的“性命”为例
The Han-Song Controversy and the Classical Hermeneutics: Taking Li Ao and Ruan Yuan's Nature-Life Theories for Example
作者:崔发展;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08,(03):-46-52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汉宋之争;经典解释;性命;心通;事解
Key words:
基金项目:
中文摘要
李翱尝试取法佛老,以期在形上的方向上完善思孟的心性论,并由此成为宋学的远源。于是,在汉宋之争中,援佛入儒的李翱受到了阮元的批驳。李翱、阮元虽有共同的话语平台,但由于各自对思孟之心性论的定位不同,以致在解读儒家的性命观时,李翱以"心通"解经而发明"复性"说,阮元则认为应以"事解"注经而申明"节性"说。二人的不同解读,引发了一些关于经典解释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傅斯年.性命古训辨证[M].台北:新文丰出版社影印,1985.
[2]阮元.?经室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3.
[3]黎靖德.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1986.
[4]韩愈.昌黎先生集[M].上海:中华书局,1936.
[5]李文公文集,欧阳行周文集[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
[6]程颢,程颐.二程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1.
[7]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8]阮元.传经图记[N].国粹学报,光绪三十一年(1905)三月二十日.
[9]张倩.曾子“闻诸夫子”弘道方式初探[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1):238.
①见杨立华:《论宋学禁欲取向的根源及其在思想史上的结果》,《中国哲学史》2000年第2期,第44-55页。
①阮元并不反对理,但是强调“理必出于礼”,“理必附乎礼以行”。参见《?经室续集》卷三《书东莞陈氏学蔀通辩论后》。
①傅斯年的《性命古训辨证》、侯外庐的《中国思想通史》对此问题都有探讨,但某些结论值得商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