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耶对话以何为本?——兼议利玛窦、何光沪关于儒教的若干论述
What was the Dialog between Confucianism and Christianity Based on?:Also about Some Comments on Confucianism by Matteo Ricci and He Guanghu
作者:陈明;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08,(03):-38-45+73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基督教;儒教;文化认同;中体西用
Key words:
基金项目:
中文摘要
儒耶对话不应该是寻求"教义间最大公约数"的乡愿似的对话,因为这样的对话更像是哲学或神学意义上的对话,不仅掩藏了各自最根本的原则立场,而且回避了儒耶之所以需要对话的政治、法律、宗教、文化等一系列复杂因素。在儒耶对话中承认自己是以儒为本或以耶为本,是儒耶对话的真正起点,而处理好儒教和基督教的关系,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今后中国文化发展的格局。
参考文献
[1]孙尚扬.基督教与明末儒学[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4.
[2]谢和耐.中国和基督教:中国和欧洲文化之比较[M].耿升,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47.
[3]罗明嘉,黄保罗.基督宗教与中国文化——关于中国处境神学的中国-北欧会议论文集[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4]孟子.万章上[M].
[5]转引自梁章钜.浪迹丛谈:三谈:卷六[M].
[6]陈明.儒道之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363-378.
[7]儒教研究通讯(内部交流):第一辑[Z].
[8]仁政——中国政治发展的第三条道路[M].新加坡:八方文化制作室,2005.
[9]原道:第十四辑[C].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0]杨庆堃.中国社会中的宗教(第12章)[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11]蒋庆.政治儒学[M].北京:三联书店,2003:428.
[12]贺麟.文化与人生[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29.
②宣教与西方殖民主义存在一定勾连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义和团和“三自”运动以及康有为、康晓光对孔教、儒教的提倡,都含有对抗基督教“文化侵略”的意识。瓦德西说:“中国排外运动之所以发生,乃系由于华人渐渐自觉,外来新文化实与中国国情不适之故。”参见罗明嘉、黄保罗主编《基督宗教与中国文化———关于中国处境神学的中国———北欧会议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346页。
③在私人通信中他坦陈:“不必完全按照中国人的概念,而是使原作顺从我们的概念。……如果最后他们终于理解太极是基本的、理智的和无限的物质原理,那么我们将同意说这正是上帝。”转引自前揭孙书第107页。
④“我们试图驳斥这种哲学(指儒家附会的创造论,如理生万物等),不仅仅是根据道理,而且也根据他们自己古代哲学家的论证,而他们现在的全部哲学都是有负于这些古代哲学家的。”利玛窦、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等译,中华书局,1983年,第102页。
②理雅各(James Legge):“我之所以谈儒、道,是在说明我们需要在伟大的中国传基督教。真正的基督教是人类的最高形式。现在中国和其他国家的阻碍,已经不存在了。我个人深信他们会接受基督教,以便中国人自己决定自己,使他们能立足于社会规范之上。”参见James Legge,The religion of China:Confucianism and Taoism described andcompared with Christianity(London:Hodder and Stoughton,1880)p.242.p.308-309。
④参见笔者:《中国文化中的儒教问题:起源、现状与趋向》,载《儒者之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200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儒教研究中心发起召开了“第一届全国儒教学术研讨会”。从发言看,有儒教自觉的学者不多,而从基督教立场谈儒教的学者却为数不少。
⑤任继愈主编,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
①康德之后,应该说“神”已经不再是一个自明的概念。霍夫丁说:“宗教观念不能作为对世界的解释,因此对它的说明应该从解释转向评价。”(《西方宗教学说史》第858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何氏精西学,不知为什么这里直接就用神的观念解释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的发展。
②在《儒教的公民宗教说》中,我就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另外,我更倾向于认为孔子以后的儒教是用“神圣性”说“神”。载陈明主编《原道》第十四辑,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③载《东方》1994年第五辑。
④“我觉得光沪兄是站在基督教基本的意义框架上来谈儒教的改革。第一点,祭天我同意,这没有问题,祭天本身就是儒教祭礼中最主要的内容。但是,笫二点,所谓‘不祭祖不拜物’,就有问题了。这肯定是基督教的看法,因为基督教本身就反对祭祖拜物,把祭祖拜物看作是异端的偶像崇拜。第三,不祭山川,这也是基督教的看法,因为基督教不祭山川,把祭山川贬为低级的万物有灵论。大家都知道,祭神如神在,祭礼仪式中有迎神、饗神、送神的仪式,祭毕要念‘尚饗’,希望祖宗之神下来享用祭献之物。儒教认为人死是有神灵的,而不是人死如灯灭,所以儒教承认世间是有神灵存在的,这是祭礼的基础。。”第一届全国儒教学术研讨会会议录音记录稿(未刊)。
⑤“保留敬天而除去敬祖,不知何以厚此而薄彼?就儒教而言,敬天与法祖的内在联系是不能割裂的。不祭祖而只敬天的是天主教……光沪兄是改革儒教还是阉割之呢?”王志远:《中国宗教改革刍议》,载陈明主编《原道》第四辑,学林出版社,1998年。
①“当举行丧葬仪礼时,‘衣’在振魂、招魂上具有重要意义”。白川静:《中国古代民俗》,何乃英译,126页、26页,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年。
②笔者的公民宗教说有比较详细的论说。参阅《原道》第十四辑,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①赫尔德认为,文化不是关于普遍人性和精神价值的规范,而是多样性的具体生活方式(参见李秋零:《德国哲人视野中的历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150-152页)。它使个体获得归宿感,使国家获得认同基础。这些意义在全球化时代更加凸显。
①关于儒教背景知识分子皈依基督教后在心理情感上的鼓摩激荡,有明末孙元化“两头蛇”一诗传神:“吾闻两头蛇,其怪不可弭。昔贤对之泣,而吾反独喜。喜者意云何?以我行藏似。蜿蜒不留停,奔赴孰趋使?当南更之北,欲进掣而止。首鼠两端乎,犹豫一身尔。蛇也两而一,相牵无穷已。混心腹肾肠,各口颊唇齿。毕生难共趋,终朝不离咫。屈伸非自甘,左右何能以。岂不各努力,努力徒萦累。杀一诚便一,一杀一亦死。并存终奈何,听之造物理。”论者谓“很可以做为当时许多奉教人士徘徊在天、儒之间的适切写照”。参见黄一农:《两头蛇:明末清初的第一代天主教徒》自序,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②徐光启是“欲参透生死大事,惜儒者未道其详。……于生死大事究无着落”而受洗入教。在社会层面,其援耶入儒,却是为了“会通以求超胜”(《徐光启集》“历书总目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孙中山在回答“你的革命思想,基础是什么”时说:“中国有一个道统,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相继不绝,我的思想基础,就是这个道统,我的革命,就是继承这个正统思想,来发扬光大。”(《与马林的谈话(1921年12月)》,《马林在中国的资料》,人民出版社1984年)
③虽然何光沪的基督教立场难以教人苟同,但他对宋儒心性论的批评对于儒教的发展却极富启发意义。儒教的理论架构和现实功能都是社会性的,但是,朱子将“大学”“中庸”从《礼记》中抽绎出来并据以发展的理论却是心性化的、思辨化的。这一内心转向的负面影响是私人领域、理性约束被凸显,而信仰、祭祀诸神秘性、公共性则被大大弱化降低。虽然花费极大热情建设“家礼”,但却与自己的基本理论断为两橛———至少不似先秦两汉那样浑然一体了。这也构成了后来接着或照着宋儒讲的现代新儒家们的理论盲区。儒教的出路在于由学院重归社会,由理论重归实践,儒教依据《礼记》的精神重新建构起一个《仪礼》那样信仰和祭祀的功能性系统,才会有根基,才会有超越,才会带来真正的身心安顿。参见笔者《儒教的公民宗教说》,载陈明主编:《原道》第十四辑,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④“如果基督教与道教的玄学及佛教相融合,且由儒教的实践伦理学来补充,那么,在中国产生的新基督教将比它过去的历史更加辉煌灿烂。”贺麟:《文化与人生》之“基督教与政治”,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162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