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慈善救济组织的空间分布探微——近代天津的个案分析
A Brief Discussion on the Allocation of Urban Charity and Relieving Organizations:a Case Study of Modern Tianjin
作者:任云兰;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08,(03):-18-23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慈善救济组织;空间分布;社区和文化;天津
Key words:
基金项目:
中文摘要
近代城市的慈善救济组织及其相关设施在空间分布上不仅考虑到环境因素,而且考虑到文化心理因素。这些机构和设施往往设在城市边缘的荒凉地带,成为下层居民集聚地,这种集聚反过来又促进了城市下层社区的形成,并进而影响了城市文化。
参考文献
[1]王守恂.天津政俗沿革记(卷十二)[M].1938.
[2]善堂迁移[N].申报,1881-02-07.
[3]京畿水灾善后纪实(卷十六)[M].1919:1-2.
[4]天津特别市救济院现行组织及设施概要[Z].1938:9.
[5]梁思成,张锐.天津特别市物质建设方案[Z].第十一“公共建筑物”.
[6]盛宣怀.津河广仁堂征信录(“广仁堂志”卷一)[Z].1884:2.
[7]长芦育婴堂试行简章:“奏议”[Z].天津大公报馆排印,1907.
[8]天津市市立救济院设施纪要[Z].附编三史料:“育黎堂碑记,”1935:14.
[9]粥厂租店[N].直报(191号),1895-12-31.
[10]天津市粥厂概况[J].天津:社会月刊,1:5,6,1929.
[11]关于赈灾要讯汇志[N].益世报,1920-11-7.
[12]关于赈灾之要讯[N].益世报,1920-12-25.
[13]津十会救护难民忙[N].益世报,1925-12-24.
[14]天津红十字会分难民留养所之调查-已成立者共二十七处[N].益世报,1928-06-12.
[15]遣送难民回籍[N].益世报,1928-06-28.
[16]沈家本,荣铨,等修,徐宗亮,蔡启盛纂.(光绪)重修天津府志[Z].卷七,官绅义举附之义地.
[17]来新夏.梓里联珠集[Z].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6:146.
[18]天津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局.天津城市历史地图集[Z].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64-65.
[19]张焘.津门杂记[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6:138.
[20]浮厝棺柩二万六千余具[N].益世报,1929-05-29.
[21]建设公墓计划大纲草案[N].益世报,1929-11-01.
[22]刘海岩.空间与社会———近代天津城市的演变[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286-297.
[23]天津市社会局统计汇刊[Z].天津市特种贫户统计,1931.
[24]中国革命博物馆.磨剑石诗词集[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741.
[25]黄志敏,主编.天津市地名志.南开区[Z].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6]何铁冰,主编.天津市地名志.和平区[Z].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
[27]邢克文,主编.天津市地名志.红桥区[Z].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28]齐泉林,主编.天津市地名志.河东区[Z].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
[29]孙淑环,主编.天津市地名志.河西区[Z].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
[30]任彦林,主编.天津市地名志.河北区[Z].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②引自《广仁堂章程》,“大纲”,第1页。
①据《直隶天津警察厅水灾急赈处征信录》“呈报摺稿”。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