憧憬与惆怅:中国城市变迁的现代性悖论——以京味话剧中的北京城市改造为考察对象
Expectations and Perplexities: the Modernity Paradox of China's Urbanization——Exploring the Subject of Urban Renewal in Beijing-style Drama
作者:何明敏;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15,198(03):-148-154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京味话剧;城市改造;现代性
Key words:
基金项目:
中文摘要
自老舍的《龙须沟》始,中国当代文学已然将城市化进程纳入书写范畴。其中京味话剧的创作切切实实地展示了当代北京的城市变迁。继《龙须沟》之后,《旮旯胡同》、《万家灯火》、《海棠胡同》、《枣树》等剧以北京大杂院的拆迁为主题,围绕市民的杂院生活以及由拆迁带来的喜怒哀乐再现了平民视角之下的城市现代化道路。此类京味话剧一方面可配合宣扬城市规划,以戏剧舞台记录城市景观的变迁,从而参与城市形象的建构和推广;另一方面关注市民对城市改造的体验和感受,于市民的日常生活之中再现了城市现代性的诸多问题,为阐释中国的城市经验和城市现代性提供了丰富的文本。
参考文献
①赵园:《北京:城与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6页。
②老舍:《想北平》,《宇宙风》1936年第19期。
③《枣树》是根据北京电视台《第七日》栏目播出的真实故事改编而成。参见高鸽艳:《京味话剧〈枣树〉上演平民情怀》,《中国艺术报》2014年7月23日,第4版。
④贝淡宁、艾维纳·德夏里特、吴万伟:《爱城主义与身份认同》,《文化纵横》2013年第4期。
①柏右铭:《城市景观与历史记忆——关于龙须沟》,见陈平原、王德威:《北京: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11页。
②柏右铭:《城市景观与历史记忆——关于龙须沟》,陈平原、王德威:《北京: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第410-431页。
③参见理查德·利罕:《文学中的城市:知识与文化的历史》,吴子枫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④常利民:《大杂院》,《北京文学》1995年第1期。
⑤陈永祥:《从生活到舞台》,蒋瑞:《〈龙须沟〉的舞台艺术》,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7年,第234-236页。
①这是《海棠胡同》里开发商陆天宇的一段台词。参见霍达:《海棠胡同》,《北京作家》2012年第4期。
②参见高扬:《艺术要真实反映人民的要求——〈旮旯胡同〉演出百场座谈会纪要》,《中国戏剧》1994年第7期;刘江、万一:《主旋律话剧赢得万家掌声〈万家灯火〉票房已达1100万元》,《人民日报》2007年8月22日,第11版。
③老舍、蓝荫海、李龙云都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熟悉大杂院的下层市民及其居住环境,并且他们在创作剧本时也进行实地考察。参见老舍:《〈龙须沟〉的人物》,《文艺报》1951年第9期;宁明:《走近生活——记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编剧蓝荫海》,《前线》1998年第4期;李龙云:《与世隔绝的30天〈万家灯火〉创作日记》,《中国戏剧》2005年第7-11期。
④郭伟红:《一位观众的来信》,《人民日报》1994年5月21日,第1版。
⑤赵园:《北京:城与人》,第104页。
①伦兵:《〈枣树〉下聚拢北京人的心》,《北京青年报》2014年7月19日,第A17版。
②马歇尔·伯曼:《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徐大建、张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年,第15页。
③齐格蒙特·鲍曼:《现代性与矛盾性》,邵迎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年,第15页。
④老舍:《我热爱新北京》,《人民日报》1951年1月25日,第3版。
⑤濮思温:《老舍先生和他的〈龙须沟〉》,《戏剧艺术论丛》1980年第2期。
⑥老舍:《我热爱新北京》,《人民日报》1951年1月25日,第3版。
①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第6页。
②舒乙:《拯救和保卫北京的胡同、四合院》,《北京规划建设》1998年第2期。
③陈建功:《四合院的悲戚与文学的可能性》,《文学自由谈》1992年第3期。
④李龙云:《与世隔绝的30天〈万家灯火〉创作日记》,《中国戏剧》2005年第8、7期。
⑤李龙云:《万家灯火》,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第2页。
⑥李龙云:《万家灯火》,第3页。
①参见蓝荫海、顾威:《旮旯胡同》,《剧本》1993年第9期。
②吴良镛:《吴良镛学术文化随笔》,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第169页。
③伦兵:《〈枣树〉下聚拢北京人的心》,《北京青年报》2014年7月19日,第A17版。
④参见路易·沃斯:《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都市主义》,汪民安等:《城市文化读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51页。
⑤参见查尔斯·泰勒:《现代性的三个隐忧》,汪民安等:《现代性基本读本》(下),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756-758页。
⑥参见格奥尔格·齐美尔:《大都会与精神生活》,汪民安等:《城市文化读本》,第136页。
①萧乾:《北京城杂忆》,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87年,第51页。
②参见马歇尔·伯曼:《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第17页。
③周宪:《现代性的张力——现代主义的一种解读》,《文学评论》1999年第1期。
④参见大卫·哈维:《巴黎城记:现代性之都的诞生》,黄煜文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⑤马歇尔·伯曼:《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第220-221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