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山时代前期的元日文学交流
The Literary Exchange between the Yuan Dynasty China and Japan in the Early Gozan Era
作者:罗鹭;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15,198(03):-66-73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五山文学;元僧;日僧;文学交流;五山版
Key words: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元代印刷文化与文学研究”(11CZW036)
中文摘要
五山时代前期的元朝与日本,虽然在政治和军事上处于对峙状态,但民间的商业贸易、人员往来和文化交流非常频繁,因而造就了元日文学交流活动的盛况。具体来说,这一时期的文学交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其一,东渡元僧在日本的诗歌唱和、文章应酬等活动,直接刺激了五山文学的发展;其二,受东渡元僧的接引,日本僧人纷纷入元游学,在中国的游历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有诗文集传世的入元日僧多达12家,尤以雪村友梅、此山妙在、别源圆旨为杰出代表;其三,日本南北朝时期翻刻的元人诗文集至少有15种,翻刻数量之多、传播速度之快、刊刻质量之精,都是中日文学交流史上的奇迹。
参考文献
①所谓五山,原是中国南宋时期的官寺制度,即由朝廷任命住持的五所等级最高的禅寺。日本镰仓、室町幕府时期模仿南宋的五山制度,设立了京都五山和镰仓五山,即位于京都的天龙寺、相国寺、建仁寺、东福寺、万寿寺,位于镰仓的建长寺、圆觉寺、寿福寺、净智寺、净妙寺,至德三年(1386)规定京都南禅寺居于五山之上。以五山为核心的禅僧,创造了辉煌的五山文学与文化。
②五山文学研究的奠基人是日本学者上村观光,他于1906年出版《五山文学小史》(东京:裳华房),同年开始编辑出版《五山文学全集》(东京:裳华房、民友社),1912年出版《五山诗僧传》(东京:民友社),是现代学者中致力于五山文学研究的第一人。此后近百年,日本学术界研究五山文学者代不乏人,先后有北村沢吉《五山文学史稿》(东京:富山房,1941年),玉村竹二《五山文学:大陆文化绍介者としての五山禅僧の活动》(东京:至文堂,1966年)、《五山文学新集》(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67—1973年),荫木英雄《五山诗史の研究》(东京:笠间书院,1977年),中川德之助《日本中世禅林文学论考》(大阪:清文堂,1999年),俞慰慈《五山文学の研究》(东京:汲古书院,2004年),堀川贵司《五山文学研究:资料と论考》(东京:笠间书院,2011年)等标志性成果。
③有关五山文学分期研究,详参海村惟一:《五山文学研究の诸问题》,《福冈国际大学纪要》2004年第11卷,第45-47页。
④据江静研究,在日本五山文学史上,佛光派弟子及其作品在数量上占据着绝对的优势,不仅如此,在五山文学史上做出过杰出贡献的重要人物,如梦窗疏石、春屋妙葩、义堂周信、绝海中津等皆来自佛光派。参见江静:《无学祖元与日本的五山文学》,《日语学习与研究》2011年第3期。
①关于一山在日本五山文学史上的地位,详参郧军涛:《高僧一山一宁东渡日本与元代的中日文化交流》,《陇东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王连胜:《一山一宁与日本“五山文学”》,《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②一山弟子中以文学见称的有虎关师炼、雪村友梅、龙山德见等,虎关的弟子有性海灵见和梦岩祖应,雪村的再传弟子太白真玄、四传弟子万里集九等都是著名的五山诗僧。此外,梦窗疏石也曾师事一山。
③本文所指的文学交流既指中日诗僧在异国的直接文学交往活动,也包括以印刷为媒介的文学出版活动。
④国内的五山文学研究,主要集中于日语语言文学和比较文学两个学科,但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者的介入,必将为五山文学研究的深入贡献独特的视角。
⑤管见所及,从宏观角度探讨元日文学交流这一主题的论文仅有孙东临《东渡日本的宋元僧侣及其在日本文学史上的贡献》(《日本学刊》1987年第1期),周静《元代文人赠高丽、安南、日本人士诗文本事钩沉》(复旦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包黎明《元代の中日文化交流:入元僧と元代文人との交流から》(《广岛大学大学院教育学研究科纪要》第二部第60号,2011年,第51-58页)等。
⑥木宫泰彦:《日中文化交流史》第四章《入籍元僧和文化的移植》附录《入籍元僧一览表》,胡锡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408-410页。按:无学祖元一般被视为入籍宋僧,但他东渡日本是在南宋灭亡以后,且其影响主要发生在元代,也可视为元僧。
⑦除东明慧日的东明派和东陵永玙的东陵派属于曹洞宗外,其余均属临济宗。
⑧所引诗文,见上村观光编:《五山文学全集》第一卷,京都:思文阁出版社,1973年,第474、486、487、476页。
①雪村友梅:《岷峨集》附录有诸《雪村大和尚行道记》,上村观光编:《五山文学全集》第一卷,第569页。
②上村观光编:《五山文学全集》第三卷,第2005页。
③天岸慧广:《东归集》,上村观光编:《五山文学全集》第一卷,第13页。
④上村观光编:《五山文学全集》第三卷,第2008页。
⑤江静:《天历二年中日禅僧舟中唱和诗辑考》,《文献》2008年第3期。
⑥明极有《和碧岛长句韵》,天岸有《次竺仙藏主韵》,二诗押韵完全相同,应当是和竺仙《碧岛》诗。
⑦上村观光编:《五山文学全集》第三卷,第2009页。
⑧《梦窗、明极唱和篇》,上村观光编:《五山文学全集》第三卷,第2079-2087页。
⑨明极楚俊:《寄大友殿直翁居士》,上村观光编:《五山文学全集》第三卷,第2026页。
东陵永玙:《四明野衲东陵永玙奉饯太清记史老师尊友足下》,玉村竹二编:《五山文学新集》别卷二,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81年,第80页。
清拙正澄:《祭融书记文》,上村观光编:《五山文学全集》第一卷,第516-517页。
虎关师炼:《一山国师行状》,上村观光编:《五山文学全集》第一卷,第221页。
明极楚俊:《寄大友殿直翁居士》,上村观光编:《五山文学全集》第三卷,第2026页。
①元时日人来中国,大多航海至江浙或福建沿海入境,故五山文献多以游中国为“南游”。
②上村观光编:《五山文学全集》第一卷,第475-479页。
③清拙正澄:《跋韶禅人之元颂轴》,上村观光编:《五山文学全集》第一卷,第503页。
④木宫泰彦:《日中文化交流史》第五章《入元僧和文化的移植》附录《入元僧一览表》,第422-461页。
⑤木宫泰彦:《日中文化交流史》,第254、305、587页。
⑥目前有关这些入元日僧的个案研究,主要有千坂嵃峰《五山文学の世界:虎关师炼と中岩圆月を中心に》(东京:白帝社,2002年),沈冬芳《雪村友梅思想研究——以汉诗为中心》(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乔磊《清拙正澄〈禅居集〉研究》(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硕士学位论文),殷燕《中岩圆月〈东海一沤集〉研究:以诗集为中心》(浙江工商大学2012年硕士学位论文),江鑫《关于中岩圆月及〈东海一沤集〉之研究》(浙江工商大学2013年硕士学位论文),孟阳《论中岩圆月的文学思想》(山东大学2013年硕士学位论文),左茗《日僧天岸慧广的〈东归集〉之研究》(浙江工商大学2013年硕士学位论文)等。
⑦雪村友梅:《岷峨集》附录有诸《雪村大和尚行道记》,上村观光编:《五山文学全集》第一卷,第567页。
⑧上村观光编:《五山文学全集》第一卷,第567页。
①有关《临剑颂》始末,详参江静:《无学祖元〈临剑颂〉源流考》,《文献》2010年第1期。
②上村观光编:《五山文学全集》第一卷,第568页。
③上村观光编:《五山文学全集》第一卷,第529、536页。
④此山妙在:《若木集》附录义堂周信《此山和尚真赞》,上村观光编:《五山文学全集》第二卷,第1163页。
⑤此山妙在:《若木集》附录别源圆旨《丙寅冬过石霜会此山侍者》,上村观光编:《五山文学全集》第二卷,第1158页。
⑥此山妙在《和雪窦明觉大师三宝赞》云:“余天历己巳夏,寓湘霜华,每与石泉、空外诸公,朝游夕处清泉白石之间,以此道相伴研磨,略无疑忌。一日,空外出巨轴云日外《和雪窦祖师三宝赞三十韵》,专求诸改削。览之,互相捡据而有所益,相逼请和,不丑荒芜,谩依其韵。”上村观光编:《五山文学全集》第二卷,第1095页。
⑦上村观光编:《五山文学全集》第二卷,第1158-1159页。
⑧上村观光编:《五山文学全集》第二卷,第1117、1135页。
⑨一峰通玄:《一峰知藏海滴集》,玉村竹二编:《五山文学新集》第五卷,第685-687页。
友山士偲:《友山录》,玉村竹二编:《五山文学新集》第二卷,第101-105页。
一峰通玄:《一峰知藏海滴集》,玉村竹二编:《五山文学新集》第五卷,第652-655、681、683页。
周静:《元代文人赠高丽、安南、日本人士诗文本事钩沉》,第49-52、58-64页。
①东明慧日:《圆旨侍者参天童老人》,玉村竹二编:《五山文学新集》别卷二《东明和尚语录》,第52页。
②云岫、竺仙言,见别源圆旨:《南游集》跋,上村观光编:《五山文学全集》第一卷,第734、733页。
③清拙正澄:《禅居集》,上村观光编:《五山文学全集》第一卷,第506页。
④别源圆旨:《送竹上人入江南兼简旧友》,上村观光编:《五山文学全集》第一卷,第756页。
⑤木宫泰彦:《日中文化交流史》,第492-493页。
⑥川濑一马:《日本书志学概说》(增订版),东京:讲谈社,1972年,第249、246页。
⑦木宫泰彦:《日中文化交流史》,第479-486页。
①有关永和本的存在,最早见于岛田翰《刻永和本萨天锡逸诗序》,但川濑一马认为该说法是“伪妄”;日本东洋文库藏南北朝刻本,杨光辉认为是庆长七年(1602)刻本(参见杨光辉:《和刻本萨都剌集版本考》,《民族文学研究》2006年第3期)。又,金澄宇《和刻本中国古逸书丛刊》(南京:凤凰出版社,2012年)据台湾“国家”图书馆藏南北朝刻本影印,认为东洋文库藏本是初印本,台湾藏本是后印本。然台湾“国家”图书馆电子书目数据库著录为“日本旧刊本”,有“佐伯文库”印记,而王国维《传书堂藏善本书志》书名之下著录为“日本旧刊本”,正文著录为庆长七年刻本,也有“佐伯文库”一印(《王国维全集》第十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342页),或即同书,后流入台湾“国家”图书馆。
②有关《庐山外集》、《澹居稿》、《雪庐稿》、《全室外集》等四种诗集的详细介绍,可参看卞东波:《稀见五山版宋元诗僧文集五种叙录》,《文献》2013年第3期。
③《赵子昂诗集》的元刻本现藏中国国家图书馆,有《中华再造善本》(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下文所作校勘皆据此本。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