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耐特承认理论与批判理论范式转型
Honneth's Theory of Recognition and the Paradigm Shift of Critical Theory
作者:陈波;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08,(04):-57-63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霍耐特;承认理论;批判理论;规范基础
Key words:
基金项目:
中文摘要
霍耐特理论的核心想法是揭示主体间的承认关系"内部所固有的规范要求",即哈贝马斯意义上达成共识的有效性要求。哈贝马斯寻求的是达成共识所需的交往理性原则,霍耐特寻求的则是指向承认的自我实现的"善的形式概念"。这里仍然采取规范论证的方法论原则。
参考文献
[1]Critica1 Theory After Habermas[M].Dieter Freundlieb,Wayne Hudson,and ohn Rundell,Leiden,Brill,2004.
[2]A critical sense:interviews with intellectuals[M].Peter Osborne(ed)Rortledge.1996:97.
[3]霍耐特.为承认而斗争[M].胡继华,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4]哈贝马斯.道德发展与自我同一性[M]∥交往与社会进化.张博树,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
①比如霍耐特《权力批判》的最后部分就对哈贝马斯模式集中进行了批判性考察,参见A.Honneth,The Cri-tique0fPower,Cambridge MA,MITPress,1991。在一次访谈中,霍耐特谈到自己实际上从来没有放弃德国的哲学人类学传统,因而对哈贝马斯的语言学转向并非毫无保留的赞成,参见A critical sense:interviews with intellectualsPeterOsborne(ed),Rortledge.1996.p.94。
②哈贝马斯本人也不认为承认理论是对交往理论的根本转变,参见J,Habermas,The Inclusion0fthe0ther,Studies in Political Theory,Cambridge MA,MITPress,p.208。
①哈贝马斯更认为韦伯、霍克海默和阿多诺与马克思一样,共同具有一种目的———策略的行动概念。参见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第一卷,曹卫东译,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142页。
②哈贝马斯早在1967年《劳动与相互作用———评黑格尔耶拿时期的〈精神哲学〉》一文中,预示了批判理论范式的“主体间性转向”。见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李黎、郭官义译,学林出版社,1999,3页。
③参见Niko1as Kompridis,“From Reason to Self-Realisation?Axel Honneth and the‘Ethical Turn’in Critical The-ory”in,Contemporary Perspectives in Critical and Social Phi1osophy,eds,John Rundell,Danielle Petherbridge,Jan Bry-ant,John Hewitt&Jeremy Smith,Leiden,Brill,2004,p.323
④霍耐特考察黑格尔早期的实践哲学主要涉及两个文本:《伦理体系》(1802)和《实在哲学》(1803-1804),发现它们展示了两条不同的理论方向,对此他评论说:“两个文本都把为承认而斗争看作是一种社会过程,在个体的意识形式中去中心化的意义上,这一社会过程是向共同体逐渐整合。但只有早期文本,即《伦理体系》,才把同时作为个体化、增进自我能力的媒介这一更加重要的意义赋予了斗争。”霍耐特,《为承认而斗争》,胡继华译,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2页。黑格尔后来转向了意识哲学框架,代价是放弃了主体间性维度,那是后话。霍耐特的任务也就是要在主体间性框架中,建构个体自我同一性的不同形式和途径。
①对此问题的思想史考察参见哈贝马斯《古典政治学说与社会哲学的关系》一文,载于哈氏《理论与实践》。
②霍耐特曾经明确谈到回到青年黑格尔的理论动机就是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现实的批判意识,参见A criticalsense:interviews with intellectuals Peter Osborne(ed)ROUTLEDGE.1996.p.98。
①这里提到的是费尔巴哈、马克思和克尔凯郭尔。参见洛维特《从黑格尔到尼采》,李秋零译,三联书店2006年版;哈贝马斯《后形而上学思想》,曹卫东、付德根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
②这个看法实际上来源于哈贝马斯,参见哈贝马斯《个体化与社会化:论米德的主体性理论》一文,载于《后形而上学思想》,曹卫东、付德根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
①霍耐特,《为承认而斗争》,胡继华译,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52页。实际上,对马克思实践哲学的这一判断已成为哈贝马斯派批判理论家们的共识,关于对马克思理论的典型判定可参见哈贝马斯《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批判的批判:通过社会劳动的综合》(载于哈贝马斯《认识与兴趣》,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和《论过时的生产范式》(载于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两篇文章。
①“结构稳定的利益竞争,突然取代了因相互承认关系的破坏而产生的道德冲突。”霍耐特,《为承认而斗争》,胡继华译,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55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