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事实为根据”——刑事诉讼的定罪基本原则
"Conviction on Truth":Fundamentals of Modern Criminal Procedure
作者:周洪波;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08,(05):-108-117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现代刑事诉讼;定罪原则;“以事实为根据”;两种“事实(观)”
Key words:
基金项目:
中文摘要
什么是定罪的法律根据,是近年的一个热点问题。一些新主张处于强势话语地位,而中国刑事诉讼法上规定的"以事实为根据"则深陷危机之境。新主张无疑是有问题的,我们有必要重申:"以事实为根据"是现代刑事诉讼的定罪基本原则,它与"疑罪从无"的无罪判决原则共同构成了判决原则的一体两面。不过,"事实"不应只是通常所强调的"铁的事实",还包括"不一定为真但仍愿意确信为事实"的这种"事实(观)"。
参考文献
[1]王敏远.一个谬误、两句废话、三种学说———对案件事实及证据的哲学、历史学分析[G]∥王敏远.公法:第四卷.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2]张继成.对“科学的刑事证明理论”的哲学、逻辑学批判[G]∥陈泽宪.刑事法前沿:第2卷.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383-409.
[3]何家弘.论司法证明的目的和标准———兼论司法证明的基本概念和范畴[J].法学研究,2001,(6).
[4]樊崇义.客观真实管见———兼论刑事诉讼证明标准[J].中国法学,2000,(1).
[5]陈卫东.诉讼中的真实与证明标准法学研究[J].法学研究,2004,(6).
[6]何家弘.“事实”的断想[G]∥何家弘.证据学论坛:第1卷.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0:5.
[7]张继成.事实、命题与证据[J].中国社会科学,2001,(5).
[8]张继成.诉讼证明标准的科学重构[J].中国社会科学,2005,(5).
[9]倪梁康.现象学及其效应[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259-272.
[10]陈嘉映.语言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16.
[11]彭漪涟.事实论[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87.
[12]卡尔.波普尔.猜想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M].傅季重,纪树立,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263-275.
[13]胡军.知识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28-329.
[14]吴宏耀,魏晓娜.诉讼证明原理[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230.
[15]张卫平.证明标准建构的乌托邦[J].法学研究,2003,(4).
[16]卡尔.贝克尔.什么是历史事实.段娟,译[G]∥张文杰,编.历史的话语———现代西方历史哲学译文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82-299.
[17]Peter Murpphy:Evidence,Proof,and Facts,Oxford,2003:25.
[18]苏珊.哈克.证据与探究[M].陈波,张力锋,刘叶涛,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8-32.
[19]陈嘉映.泠风集[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187.
[20]金岳霖.知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779.
[21]贝卡里亚.论犯罪与刑罚[M].黄风,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19.
[22]樊崇义.刑事诉讼法学研究综述与评价[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1:190-203.
[23]胡建萍.证明标准问题之司法实务考察[J].法律适用,2002,(2).
①有代表性的论述参见樊崇义:《客观真实管见———兼论刑事诉讼证明标准》,载《中国法学》2000年第1期;陈瑞华:《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98-199页;何家弘:《“事实”的断想》,载何家弘主编:《证据学论坛》(第1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0年版,第4-5页;吴宏耀、魏晓娜:《诉讼证明原理》,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225-226页。
①有代表性的论述参见何家弘:《论司法证明的目的和标准———兼论司法证明的基本概念和范畴》,载《法学研究》2001年第6期。
①参见张继成、杨宗辉:《对“法律真实”证明标准的质疑》,载《法学研究》2002年第4期。
②参见张继成:《对“科学的刑事证明理论”的哲学、逻辑学批判》,载陈泽宪主编:《刑事法前沿》(第2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83-409页;张继成:《论命题与经验证据和科学证据符合》,载《法学研究》2005年第6期。
①详细讨论可参见俞宣孟:《本体论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72页。
①关于哲学话语里的证据“所指”及其在认识论上的意义,可参见陈嘉明:《知识与确证:当代知识引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22-249页。
②详细讨论参见陈光中:《严打与司法公正的几个问题》,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2年第2期。
①关于这方面的区别的一些初步分析,可参见周洪波:《证明标准视野中的证据相关性———以刑事诉讼为中心的比较分析》,载《法律科学》2006年第2期。
②关于这方面的实证比较,可参见龙宗智:《印证与自由心证———我国刑事诉讼证明模式》,载《法学研究》2004年第2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