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佛典翻译中的“文质论”文艺思想
The Literary Disputes on Wen / Zhi in Translating Buddhist Scriptures
作者:朱研;普慧;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15,200(05):-109-119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佛典翻译;文艺思想;文质论;内容与形式;语言风格
Key words: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课题“汉译佛典文学研究”(12AZW007);;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招标项目“中国佛教文学通史”(12JZD008);;
教育部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汉唐佛教文学研究”(11YJA751095)
中文摘要
魏晋南北朝,在佛典翻译的"文质之争"中,"文质论"从儒家的人格论与治道说发展成为在文学批评领域产生广泛影响的文艺思想。佛典译家们对"内容与形式"层面的文质关系问题的深入探讨,对后世文学实用理论、接受理论、文学审美理论的发展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在修辞层面,他们对佛典译文语言风格的文质论争也使得俗语与文言在书面使用中的冲突开始凸显出来。译家们的实践促进了文学语体风格的多元化,使得质朴、繁复成为汉语精约、含蓄的风格之外可欣赏的另一种"语趣",在通俗书面语产生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佛典翻译过程中不断深化的"文质论"终于在刘勰集南朝文艺理论之大成的《文心雕龙》中发展成为成熟、系统的文艺思想。
参考文献
1《论语·雍也》,程树德:《论语集释》卷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400页。
2 陈立:《白虎通疏证》卷八,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368、360页。
3 苏舆:《春秋繁露义证》,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204页。
4 司马光:《太玄集注》卷四,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97页。
5 汪荣宝:《法言义疏》卷三、卷二,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97、60页。
6 《汉书》卷八十七下《扬雄传下》:“仲尼之后,……爰及名将尊卑之条,称述品藻。”颜师古注:“品藻者,定其差品及文质。”(中华书局,1962年,第3582页)这条注释颇能说明扬雄所谓的“文质”仍在乎品人而非品文。
7 范晔:《后汉书》卷四十上,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325页。
8 班固:《汉书》卷六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738页。
1欧阳询:《艺文类聚》卷二十二引二人所作《文质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411-412页。
2《文选》卷五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2218页。
3周振甫:《诗品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37、16、39页。
4自1930年代,王重民先生在巴黎发现伯3747号即为亡佚已久的《众经别录》(一般认为撰于刘宋之时)残卷起,这部在唐智昇撰写《开元释教录》时已经“寻本未获”的经录,又重新进入了国内学界的研究视野。
5道安:《大十二门经序》《合首楞严经记》,见僧祐:《出三藏记集》卷六、卷七,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254、270页。
1《法句经序》,见僧祐:《出三藏记集》卷七,第273页。
2僧祐:《出三藏记集》卷七,第264、271页。
3慧皎:《高僧传》卷一《支楼迦谶传》,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10页。
4许慎:《说文解字》卷九上,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第185、130页。
5《十三经注疏》卷八、卷三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90、1536页。
6《十三经注疏》卷五十四,第1642页。
7道安:《合放光光赞略解序》,见僧祐:《出三藏记集》卷七,第266、265页。
1道安:《鞞婆沙序》,见僧祐:《出三藏记集》卷十,第382页。
2吕澂:《中国佛学源流略讲》,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37页。
3《放光般若经》,无叉罗、竺叔兰译,《大正藏》第8册,台北:新文丰出版社,1975年,第1-146页;《光赞般若经》,竺法护译,《大正藏》第8册,第147-216页。
4道安:《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抄序》,见僧祐:《出三藏记集》卷八,第290页。
5薛富兴:《文与质:一对具普遍意义的美学范畴》,《学术研究》2012年第7期。
6马鸣:《大庄严经论》卷二,《大正藏》第4册,第266页上。
7参见陈寅恪:《童受喻鬘论梵文残本跋》,《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27年第2期。陈寅恪认为,汉译《大庄严经论》与梵文残本《童受喻鬘论》“内容又无不符合,则今所谓马鸣之《大庄严经论》,本即童受之《喻鬘论》,殆无可疑”。
1慧皎:《高僧传》卷六《释僧叡传》,第245页。
2僧肇:《百论序》,见僧祐:《出三藏记集》卷七,第403页。
3慧皎:《高僧传》卷三《僧伽婆罗传》,第142页。
4慧皎:《高僧传》卷七《释慧严传》,第262-263页。
5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增订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336页。
6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63页。
7黄晖:《论衡校释》卷二十,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869页。
8支敏度:《合首楞严经记》,见僧祐:《出三藏记集》卷七,第270页。
1僧祐:《胡汉译经文字音义同异记》,《出三藏记集》卷一,第14页。
2李永红、金瑾英:《佛经翻译的“文”“质”概念与〈文心雕龙〉之“文质论”》,见陈允吉主编:《佛经文学研究论集续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59页。
3以上三文参见严可均:《全梁文》卷二十、卷十七、卷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216、195、115页。
4萧衍:《注解大品序》,见僧祐:《出三藏记集》卷八,第296页。
5另参见普慧:《南朝佛教与文学》第三、四章,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谭洁:《南朝佛学与文学:以竟陵“八友”为中心》第五章,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年。
6道安:《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抄序》,见僧祐:《出三藏记集》卷八,第290页。
7古代中亚语言又被汉人称为胡语,主要有吐火罗语、塞语、粟特语、犍陀罗语等。
1李炜:《早期汉译佛经的来源与翻译方法初探》,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190页。
2以上三文见僧祐:《出三藏记集》卷十,第387、388、391页。
3船山徹文:《六朝佛典的翻译和编辑中存在的中国化问题》,《法音》2014年第2期。
4见僧祐:《出三藏记集》卷十,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391、387、388页。
5爱德华·T·霍尔:《语境和意义》,见《文化模式与传播方式——跨文化交流文集》,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第47页。
6季羡林:《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北京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1957年第1期。
7法国学者西尔万·列维(Sylvain Lévi)和我国学者季羡林认为早期汉译佛典是从吐火罗语翻译而来,英国学者贝利(H.W.Bailey)和布劳(John Brough)则认为早期汉译佛典译自犍陀罗语,李炜的最新研究认为早期的汉译佛典来源于带有中古印度方言特点即早期各地普拉克利塔方言特点的佛教混合梵文。参见李炜:《早期汉译佛经的来源与翻译方法初探》,第174-178页。
1梅维恒(Victor H.Mair):《佛教与东亚白话文的兴起:国语的产生》,见朱庆之编:《佛教汉语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399页。
2胡适:《白话文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24页。
3道安:《鞞婆沙序》,见僧祐:《出三藏记集》卷十,第382页。
4赞宁:《宋高僧传》卷三《满月传》,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56页。
5梁启超:《翻译文学与佛典》,见《佛学研究十八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86页。
6范文澜:《文心雕龙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第505页。
1以上引文参见范文澜:《文心雕龙注》,第16、48、726、537、698页。
2以上引文参见范文澜:《文心雕龙注》,第520、671、675页。
3道安:《鞞婆沙序》,见僧祐:《出三藏记集》卷十,第382页。
4范文澜:《文心雕龙注》,第460页。
5姚思廉:《梁书》卷五十《刘勰传》,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710页。
6慧皎:《高僧传》卷十一《僧祐传》,第440页。
7参见杨明照:《文心雕龙校注拾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749、393页。
8范文澜:《文心雕龙注》,第730-731页。
9饶宗颐:《澄心论萃》,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第172页。
兴膳宏:《文心雕龙与出三藏记集》,彭恩华译,济南:齐鲁书社,1984年,第20-21页。
1僧祐:《胡汉译经文字音义同异记》,《出三藏记集》卷一,第14页。
2潘重规:《敦煌写本〈众经别录〉之发现》,《敦煌学》第4辑,1979年。
3白化文:《敦煌写本〈众经别录〉残卷校释》,《敦煌学辑刊》1987年第1期。
4伍蠡甫、胡经之主编:《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下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637页。
5参见赵园:《明清之际士人的文质论》,《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7期。
1白化文:《敦煌写本〈众经别录〉残卷校释》,《敦煌学辑刊》1987年第1期。
2引文参见季羡林等:《大唐西域记校注》下,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1046、1047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