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贞元铁桥之战后滇西北地区民族分布的变化——兼及唐代藏彝走廊南端民族迁徙的原因
The Ethnic Groups' Movements and the Causes in Northwestern Yunnan after the War of Tieqiao in Zhengyuan Period of Tang Dynasty
作者:赵心愚;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08,(05):-58-64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唐代;滇西北;民族分布;藏彝走廊;民族迁徙
Key words:
基金项目:
中文摘要
公元794年,南诏北击吐蕃并夺取滇西北铁桥地区,吐蕃势力由此退到金沙江以北。铁桥之战使原迁徙到滇西北地区的吐蕃移民北移,战后南诏又采取强制手段将一些民族部落迁出、迁入滇西北地区,使这一地区民族分布出现了重大变化。与滇西北一样,在唐代,整个藏彝走廊南端的民族迁徙活动的主要原因是唐、吐蕃、南诏长期的政治、军事角力。
参考文献
[1]赵心愚.唐蕃在洱海地区的争夺与越析诏的兴亡[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12).
[2]查尔斯.巴克斯.南诏国与唐代的西南边疆[M].林超民,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30、32.
[3]任乃强,曾文琼.吐蕃传地名考释[C]∥任乃强民族研究论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
[4]马曜主编.云南各族古代史略[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77:74.
[5]赵橹.南诏北臣吐蕃发微[J].西藏研究,1999,(4).
[6]宋蜀华.论南诏的兴亡及其和唐、吐蕃的关系[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5).
[7]赵心愚.吐蕃入滇路线及时间考[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4,(4).
[8]黄布凡,马德.敦煌藏文吐蕃史文献译注[G].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0:46、254.
[9]方国瑜.吐蕃势力南进至西洱河之争夺[C]∥方国瑜文集:1,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4.
[10]格勒.藏族早期历史与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291、292、295.
[11]郭声波整理.大元混一方舆胜览.云南等处行中书省.鹤庆路[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
[12]方国瑜.南诏与唐朝、吐蕃的和战[C]∥方国瑜文集:1,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4.
[13]杨增适.迪庆藏族族源琐议[C]∥云南藏学研究文集:2,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
[14]赵吕甫.云南志校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15]王吉林.唐代南诏与李唐关系之研究[M].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2:314.
[16]冯智.吐蕃南诏神川铁桥[J].西藏研究,1992,(2).
[17]王忠.新唐书南诏传笺证[M].北京:中华书局,1963:68.
[18]赵心愚.纳西族先民的迁徙路线及特点[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2).
①李绍明先生在一篇文章中提出了藏彝走廊研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其中第四为“民族史问题”,但他主要谈的是走廊古代民族的族属和藏缅语族各语支民族的族源问题(李绍明:《藏彝走廊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笔者认为,走廊内的民族迁徙、分布及民族关系也是藏彝走廊民族史研究的重要内容。
①参见刘肃《大唐新语》卷十一和《新唐书.吐蕃传》。尽管《元一统志》卷七对神川铁桥的建造者有三说,但从漾濞桥的记载和其地理位置来看,可以认定是吐蕃为保证滇藏交通畅通而架设的。
②吐蕃“神川都督”樊绰《云南志.六诏》和《新唐书.南诏传》都有记载,但“都督府”何时设置缺乏记载。不少学者认为,神川都督府设置时间应与神川铁桥架设时间大体一致,即公元703年赤都松赞进攻姜地前后。
③《旧唐书.南诏传》有“并五诏、服群蛮,破吐蕃之众兵”记载,《南诏德化碑》(载道光《云南通志.金石志》)中也有与唐“同破剑川”记载。这说明,剑川为吐蕃一重兵驻扎地。在《南诏德化碑》中,还有“差首领……于浪穹,参吐蕃御史论者赞”的记载,说明浪穹亦为吐蕃在洱海地区的驻有重兵的一大据点。
①方国瑜先生认为,直到大理前期,铁桥一带仍有吐蕃人,“后撤销专管吐蕃之机构,居于此之吐蕃亦迁去”(方国瑜:《中国西南地理历史考释》,中华书局1987年,第661页)。笔者认为,剑川既然被“谓之吐蕃赕”,也当一直有吐蕃人居住,后可能渐被融合。
①向达先生认为,战后滇西北的长裈蛮“或系迁徙未尽之余部耳”(向达:《蛮书校注》,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55页)。
①《元一统志》卷七载:“丽江路蛮有八种:曰磨些、曰白、曰罗落、曰冬闷、曰峨昌、曰撬、曰吐蕃、曰卢。”(赵万里辑校本,中华书局1966年版)原铁桥节度辖区内的弄栋蛮等已无,而一些新的民族部落又出现了。虽这只是丽江路的记载,但也基本反映出8世纪末到元代滇西北地区民族融合迁徙的情况。
②铁桥之战后滇西北地区大规模移民的目的学术界有讨论。如,查尔斯.巴克斯认为这一迁徙是为了加强对其首领的控制,又利用部落百姓开发经济和扩充军队,总之是“驾驭不同族类的居民的良好方法”(见氏著:《南诏国与唐代的西南边疆》,第118页);马长寿先生则通过对《云南志》有关记载中的“隶”、“散隶”、“分配”等的分析,认为主要是掠夺人口作生产奴隶(见氏著:《南诏国内的部族组成和奴隶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129-130页)。笔者认为,这些可能都是其目的,但在实力远大于南诏的吐蕃有可能报复并南下的形势下,当时的主要目的应是为防吐蕃而加强对这一地区的控制。
①除本文前已言及的以外,《旧唐书.东女国传》、《新唐书.东女国传》载,贞元九年,东女国及白狗、哥邻、逋租、南水、弱水、悉董、清远、咄霸等东迁附唐,韦皋处其众于维、霸、保等州。这一迁徙即是唐与吐蕃政治、军事角力的结果。又,在《云南志.六诏》“越析诏”条记载中,以宾川为中心的越析诏灭亡后,磨些人被迫迁出亦是唐、蕃在洱海地区争夺和南诏借机扩张的结果。《云南志.名类》“弄栋蛮”条记载的弄栋蛮北迁至磨些江侧及剑共,也应与几大势力在洱海地区的争夺有关。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