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江淹集的注本主要有:1.胡之骥:《江文通集汇注》,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此书以明万历梅鼎祚刻本为基础,校以汪士贤辑《汉魏诸名家集》刻本,并加注释。2.俞绍初、张亚新:《江淹集校注》,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江淹年谱主要有:1.吴丕绩:《江淹年谱》,上海:商务印书馆,1938年;2.曹道衡:《江淹作品写作年代考》,《中古文学史论文集续编》,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3.俞绍初:《江淹年谱》,《中国古籍研究》第一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4.丁福林:《江淹年谱》,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年。
2 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上海:上海书店,1991年,第484页。
3 据笔者考察,江淹与佛教相关的作品有《遂古篇》《与交友论隐书》《伤爱子赋》《水上神女赋》《丹砂可学赋并序》《莲华赋并序》《青苔赋并序》《哀千里赋》《吴中礼石佛》《构象台》(《杂三言》五首之一)、《无为论(并序)》《铜剑赞》《自序》等13篇。其中:《遂古篇》《莲华赋并序》只是摘引佛学事典用作诗文的材料;《丹砂可学赋并序》《青苔赋并序》《哀千里赋》则表现于某些概念语词与佛教的相通;《与交友论隐书》《伤爱子赋》是表现作者敬信佛教因缘果报主题的作品,前人所论已多,此不赘述;至于《铜剑赞》,钱钟书先生已指出其故事即《大唐西域记》卷六《拘尸那揭罗国》“大邑聚及罗怙罗神迹传说”,乃“荣古虐今”之例(钱钟书:《管锥编》第四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418页);《水上神女赋》需另文探讨。
1胡之骥:《江文通集汇注》卷三,第114页。
2曹道衡:《江淹作品写作年代考》,《中古文学史论文集续编》,第68页;丁福林:《江淹年谱》,第114页。
3此事见载于慧皎:《高僧传》卷一三《竺慧达传》,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478页;简文帝:《吴郡石像铭》,见欧阳询:《艺文类聚》卷七七《内典部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年,第1318页。
4如:释僧顺在《答道士假称张融三破论十九条》中曰:“浮图者,圣瑞灵图浮海而至,故云浮图也。吴中石佛泛海鯈来,即其事矣。”《高明二法师答李交州淼难佛不见形事(并李书)》中载:“吴郡有石佛,浮身海水。道士巫师,人从百数。符章鼓舞,一不能动。黑衣五六,朱张数四,薄尔奉接,遂相胜举。即今见在吴郡北寺。淳诚至到者,莫不有感。朱张连世奉佛,由睹验。”(分别见《弘明集》卷八、卷十一,《大正藏》第52册,东京:大藏经刊行会,1924—1934年,第52页上、71页下)《续高僧传》卷一四《唐苏州通玄寺释慧君页传》记载通玄寺的传说云:“东晋之日,吴有白尼,至诚感神,无远弗届。天竺石像,双济沧波。照烛神光,融曜沪渎。白尼迎接,因止通玄。自晋距陈,多显灵瑞。”(《大正藏》第52册,第535页中)道宣《广弘明集》卷一五《佛德篇第三之二》列塔像神瑞迹中亦有吴中石佛:“吴郡松江浮水石像二躯,昔西晋建兴中,像浮松江,有居士朱应,接而出之,举高七尺。于通玄寺视背有铭,一名惟卫,二名迦叶。”(《大正藏》第52册,第202页中)此条亦见于《高丽大藏经》第33册,首尔:东国大学校译经院出版部,1975年,第441页。
5据《梁书》卷五一《何点传》记载:“点少时尝患渴痢,积岁不愈,后在吴中石佛寺建讲,于讲所昼寝,梦一道人形貌非常,授丸一掬,梦中服之,自此而差,时人以为淳德所感。”(中华书局,1973年,第733页)
6“药草匝惠滋”,如释慧君页传中记载慧君页为沙门道愿、法济等讲解佛理事,云:“有余杭沙门道愿、法济等,先禀成论,义同门户。不远千里,请道金陵。乃欝相然诺。既而敷畅至理,药木滋繁。”
7竺道生:《妙法莲华经疏》卷下,《卍续藏经》第150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影印,1977年,第818页。
8分见《广弘明集》卷一九、卷二○,《大正藏》第52册,第234、241页下。
9《无为论(并序)》见载《广弘明集》卷二九,《大正藏》第52册,第342页下。研究者多举《吴中礼石佛》为证,然于江淹《无为论》与《法华经》的紧密联系却颇为忽略,现并作讨论,以求方家。
江淹:《自序》,胡之骥:《江文通集汇注》卷十,第380页。
曹道衡《江淹作品写作年代考》系此篇于升明元年(477)至齐高帝建元元年(479)之间(《中古文学史论文集续编》,第68页),丁福林《江淹年谱》亦系此于宋顺帝升明元年(第113-114页)。甚是。
1《乾文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高亨:《周易大传今注》,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52页)这段话被后儒视为儒家境界哲学的代表。
2《大智度论》卷二、卷一三、卷七七,《大正藏》第25册,第75、155、606页;《坐禅三昧经》卷下,《大正藏》第15册,第282页上;《十二门论》,《大正藏》第30册,第159页下。
3《妙法妙莲华经》卷七,《大正藏》第9册,第55页上。
4《妙法妙莲华经》卷一,《大正藏》第9册,第7页;竺道生:《妙法莲华经疏》卷上《方便品》《譬喻品》,《卍续藏经》第150册,第808、809页。
5《妙法妙莲华经》卷三,《大正藏》第9册,第19页中;《大智度论》卷七○《释问相品》:“‘空相’者,内外空等诸空。若诸法空者,即是无有男女、长短、好丑等相,是名‘无相相’。”(《大正藏》第25册,第548页中)
1僧祐:《出三藏记集》卷八,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294页。
2《大般涅槃经集解》卷五二引宝亮语:“实谓大乘无相之解。菩萨知取相为过,舍相是道理,归一实,更无异途也。”(《大正藏》第37册,第535页中)
3如《如来寿量品》引佛语:“我成佛已来,甚大久远,寿命无量阿僧祇劫,常住不灭。”(《大正藏》第9册,第42页下)
4详见《大智度论》卷九《释初品中现普身》、卷三○《释初品中善根供养义》、卷三三《释初品中到彼岸义》、卷八八《释四摄品》、卷九九《释昙无竭品》,《大正藏》第25册,第121、278、303、683、747页。
5《大般涅槃经》卷三四、卷三、卷五,《大正藏》第12册,第567、382、392页。
6《大乘义章》卷二,《大正藏》第44册,第492页。
1《大智度论》卷五四《释天王品》记须菩提语舍利弗:“诸佛心于一切法中无所住,所谓色乃至一切种智。”(《大正藏》第25册,第447页中)有关“着”之释义,在《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三《相行品》以及《大智度论》卷四三《释行相品》、卷四六《释摩诃衍品》等中皆有表述。
2“尘内方外”,原本于《庄子·大宗师》引孔子告子贡语:“彼,游方之外者也,而丘,游方之内者也。”(郭庆藩:《庄子集释》卷三上,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第267页)所谓“方”,《文选》卷二六谢灵运《永初三年七月十六日之郡初发都》诗及卷四七夏侯孝若《东方朔画赞》皆引司马彪注说:“方,常也。言彼游心于常教之外也。”(《文选》,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378页上、668页下)在此,孔子盛称方外之士孟子反、子琴张二人能齐一生死、不为教迹所拘,游心寰宇之外。而自己与子贡身为儒者,则和光接物,为方内之俗礼所桎梏。
3《文选》,第378页上。又见《庄子集释》卷三上,第271页。
4关于《法华经》与《般若经》思想源流的讨论,可参吕澂:《印度佛学源流略讲》,《吕澂佛学论著选集》卷四,济南:齐鲁书社,1991年,第2047页;释印顺:《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下,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1009、1090页;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第43页。
5《广弘明集》卷二三,《大正藏》第52册,第268页下。《出三藏记集》卷一一,第406页。《大正藏》第50册,第478页下。
6刘跃进《门阀士族与永明文学》之下编《永明文学系年》对此有考证,北京:三联书店,1996年,第251页。
7《高僧传》卷八《齐京师中兴寺释僧印传》,第330页。
8《高僧传》卷八《齐上定林寺释僧柔传》记释僧柔学通经论:“齐太祖创业之始,及世祖袭图之日,皆建立招提,傍求义士。以柔耆素有闻,故征书岁及。”(第322页)
9敦煌遗书中较为可靠的早期题记为伯422号、伯2522号、伯2836号,略谓:“使持节侍中都督南徐衮北徐衮青冀六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录尚书事南徐州刺史竟陵郡开国公萧道成,普为一切,敬造供养。”该卷系刘宋升明元年萧道成所造。参见池田温:《中国古代写本识语集录》,东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1990年,第91 页。
萧绎:《金楼子》卷三《说蕃》,许逸民:《金楼子校笺》,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643页。
1《南齐书》卷三四,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615页。
2沈约:《竟陵王解讲疏》其二,《广弘明集》卷一九,《大正藏》第52册,第232页下。
3萧子良《与荆州隐士刘虬书》载其“注《法华》等经,讲《涅槃》《大小品》等”,见《广弘明集》卷一九,《大正藏》第52册,第233页上。
4《广弘明集》卷七《辩惑篇第二之三·叙列代王臣滞惑解下》,《大正藏》第52册,第130页中。
5《妙法莲华经》卷六《法师功德品》赞扬诵经的功德,认为诵经是五种法师功德之一,可得六根清净果报。
6《大智度论》卷二四《释初品十力》:“禅波罗蜜即是诸解脱。禅、定、三昧、解脱,皆名为定,定名为心不散乱。‘垢’名爱见、慢等诸烦恼;‘净’名真禅定,不杂爱见、慢等烦恼,如真金。”又,卷八八《释四摄品》:“四禅、四无色定、灭受想,名‘九次第’;灭受定,但圣人能得。四禅、四无色定——从初禅起更不杂余心而入二禅;从二禅乃至灭受定,念念中受,不杂余心,名为‘次第’。”(《大正藏》第25册,第238页下、682页下)
7《摩诃僧祇律》卷一,《大正藏》第22册,第232页上。《大智度论》卷六,《大正藏》第25册,第107页上。《大方等大集经》卷三四,《大正藏》第34册,第236页下。
8皎然:《昼上人集》卷一,四部丛刊本,第5页。
9如刘勰《灭惑论》:“夫塔寺之兴,阐扬灵教。功立一时,而道被千载。”释僧敏《戎华论折顾道士夷夏论》:“夫佛者,是正灵之别号。……杳然之灵者,常乐永净也。”(分见《弘明集》卷八、卷七,《大正藏》第52册,第50 页上、47页上)简文帝《吴郡石像碑》所谓“道由慈善,应起灵觉”“灵相峩峩,渐来就浦”“况远追应身,近规灵迹”“宝兹灵像”等(《吴郡志》卷三一,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85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238页),其“灵”字皆与佛有关。
丁福林《江淹年谱》(第99页)系此于宋元徽四年(476),谓此诗是江淹在闽(建安吴兴)第三年作。
1胡之骥:《江文通集汇注》卷五、卷十,第177、379页。下引《构象台》诗,见《江文通集汇注》,第178页。
2慧远:《佛说无量寿佛经义疏》卷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0年,第178页。
3胡之骥:《江文通集汇注》卷十,第379页。《宋书》卷八《明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65页。
4《高僧传》卷一一,第432页。
5《宋书》卷七二,第1861页。《南史》卷一四,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01页。
6《南齐书》卷五二,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896页。
7《高僧传》卷七,第291页。《南史》卷一四《宋宗室及诸王下》,第400页。《高僧传》卷八,第319页。
8参见《宋书》卷七二《建平宣简王宏传附子景素传》、卷八《明帝纪》,第1865、169页。
9《梁书》卷一四,第249页;《文选》卷二七,第385页下。
1《南齐书》卷二二《豫章文献王传》,第417页。《高僧传》卷八,第339页。
2江淹《自序》云:“受禅之后,又为骠骑豫章王记室参军,镇东武令,参掌诏册,并典国史。”《文选》卷一六江文通《恨赋》引刘璠《梁典》:“齐兴,为豫章王记室。”(第235页)《梁书》江淹本传:“建元初,又为骠骑豫章王记室,带东武令,参掌诏册,并典国史。寻迁中书侍郎。”《南史》江淹本传中“骠骑豫章王”下有“嶷”字。(第1450页)
3参见《南齐书》卷二《高帝纪下》、卷五二《檀超传》,第35、891页。
4《高僧传》卷八,第314-315页。
5宝唱:《比丘尼传》卷三《集善寺慧绪尼传》:“齐太尉大司马豫章王萧嶷,以宋升明末出镇荆、陕,知其有道行,迎请入内,备尽四事。时有玄畅禅师,从蜀下荆,绪就受禅法,究极精妙。畅每称其宿习不浅。绪既善解禅行,兼菜蔬励节。豫章王妃及内眷属,敬信甚深,从受禅法。……萧王要共还都,为起精舍,在第东田之东,名曰福田寺,常入第行道。”(《大正藏》第50册,第943页下)《齐蜀齐后山释玄畅传》:“齐骠骑豫章王嶷作镇荆、峡,遣使征请。”(第316页)
6《宋书》卷五四末引史臣语,第1540页。
7《宋书》卷六八《南郡王义宣传》记载:“初,高祖以荆州上流形胜,地广兵强,遗诏诸子次第居之。谢晦平后,以授彭城王义康。义康入相,次江夏王义恭。又以临川王义庆宗室令望,且临川武烈王有大功于社稷,义庆又居之。其后宜在义宣。上以义宣人才素短,不堪居上流。十六年,以衡阳王义季代义庆,而以义宣代义季为南徐州刺史,都督南徐州军事、征北将军,持节如故。……二十一年,乃以义宣都督荆雍益梁宁南北秦七州诸军事、车骑将军、荆州刺史、持节、常侍如故。……义宣至镇,……多畜嫔媵,后房千余,尼媪数百,男女三十人。”(第1798-1799页)
8《八吉祥经后记》,《出三藏记集》卷九,第352页。
9《宋书》卷五一《临川烈武王道规传附子刘义庆传》,第1477页。
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773页。
1《高僧传》卷二《晋京师道场寺佛驮跋陀罗传》,第72页。《出三藏记集》卷一四《佛驮跋陀传》作“以义煕八年,遂适荆州”。(第542页)
2《高僧传》卷一《晋江陵辛寺昙摩耶舍传》,第42页。
3《高僧传》卷三《宋上定林寺昙摩蜜多传》,第121页。《出三藏记集》卷一四《昙摩蜜多传》中记载昙摩密多特深禅法,“以宋元嘉元年展转至蜀。俄而出峡,停止荆州,于长沙寺造立禅馆”。(第546页)宝亮:《名僧传抄》第十九中记载昙摩密多(梁言法友)“偏好禅那,兼修定品”,“志愿游方,弘通禅悦,于是泛泊来东,以宋永初三年,始至江陵,住长沙寺”。(《卍续藏经》第134册,第18页)
4《高僧传》卷三《畺良耶舍传》,第128页。
5《高僧传》卷一一《宋荆州长沙寺释法期传》,第419页。
6宝亮:《名僧传抄》第二○,《卍续藏经》第134册,第20页。
7虞羲:《庐山香炉峰寺景法师行状》,《广弘明集》卷二三,《大正藏》52册,第269页下。
8《高僧传》卷一一《宋伪魏平城释玄高传》,第409页。
9《续高僧传》卷一九《唐雍州津梁寺释法喜传》,《大正藏》第50册,第587页上。
《南史》卷五九《江淹传》,第1451页。并见许嵩:《建康实录》卷一八,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734页。
《南齐书》卷四三《谢蘥传》,第764页。
陈作霖编:《南朝佛寺志》,台北:明文书局,1980年,第246页。
《出三藏记集》卷一二《法苑杂缘原始集目录》之“杂图像集上卷第八”载《齐武皇帝造释迦瑞像记》,“经藏正斋集卷第十”载《齐武皇帝供圣僧灵瑞记》,“止恶兴善集卷第十二”载《齐高武二皇帝敕六斋断杀记》《齐武皇帝敕断钟山玄武湖渔猎记》《齐武皇帝敕罢射雉断卖鸟雀记》,第487-490页。
《南齐书》卷四○《竟陵文宣王子良传》记载永明末,上将射雉,萧子良谏表中有“伏度陛下以信心明照,(故)所以倾金宝于禅灵”之语。(第699页)
《南齐书》卷五六《吕文度传》,第978页。
1《南齐书》卷一八《祥瑞志》,第366页。《大正藏》第25册,第185页中。《大正藏》第54册,第439页中。
2《出三藏记集》卷一二《齐太宰竟陵文宣王法集录》著录竟陵王萧子良《八日禅灵寺斋并颂》一卷。(第452页)《金楼子》卷一《箴戒》:“齐武帝时,内人出家为异衣,住禅灵寺者,犹爱带之如初。”(《金楼子校笺》,第339页)
3参见曹道衡、沈玉成:《中古文学史料丛考》,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460-461页;曹融南:《谢宣城集校注》附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454-455页;俞绍初:《江淹年谱》,第438页;丁福林:《江淹年谱》,第185页。
4皎然:《昼上人集》卷一,第12页。胡大浚:《贯休歌诗系年笺注》,中华书局,2011年,第960页。《全唐诗》卷七五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883页。
5《广弘明集》卷二九,《大正藏》第52册,第342页中。
6《大般涅槃经后分》卷上《遗教品第一》,《大正藏》第12册,第900页下。
7《出三藏记集》卷一载释僧祐《出三藏记集序》:“昔安法师以鸿才渊鉴,爰撰经录,订正闻见,炳然区分。自兹已来,妙典间出,皆是大乘宝海,时竞讲习。”(第2页)
8《出三藏记集》卷一二载释僧祐《世界记目录序》《法苑杂缘原始集目录序》,第464、476页。
1参见胡之骥:《江文通集汇注》,第27、75、18-20、17、47页。
2《续高僧传》卷一五《义解篇论》:“当斯时也,天下无事,家国会昌。……钟山帝里,宝刹相临。都邑名寺,七百余所。谘质文理,往往而繁。时有三大法师云、旻、藏者,方驾当途,复称僧杰。挹酌成论,齐骛先驱。”(《大正藏》第50册,第548页上)
3江淹:《自序》,《江文通集汇注》卷十,第38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