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与真:道教“形”论思想阐释
Form and Truth: Interpreting Taoist Theory of Form
作者:蔡林波;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15,200(05):-88-97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道教;形论;真形;生命本体论
Key words: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文化的认知基础与结构”(10&ZD064)
中文摘要
道教"形论"思想经历了从经验论的"真形"观到本体论的"真形"观、由本体论的"真形"观转向心性论的"真形"观、从理论化的"真形"观走向仪式化的"真形"观三次发展飞跃,并以此塑造和支撑起自身的神仙信仰及其实践体系。通过对道教"形论"思想的考察,可以充分证明:与那些祛除了"形"而追求纯粹、不灭之"神"的宗教不同,道教是以"形"统摄"神",把"形无灭"作为终极追求目标并演绎"形"的独特宗教。
参考文献
1李刚指出:道教所谓“形”与西方哲学、宗教所说的肉体并不完全相等。比较后者而言,其内涵更为丰富,不仅指人之肉体,而且指神仙之形体。参见李刚:《伪道养形,真道养神——《西升经》的形神观探险》,《宗教学研究》2009年第1期。
1司马迁:《史记》卷28,第4册,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2013年,第1638-1639页。笔者以为,关于“形解”之义,或需进一步研究。《山海经》卷12载,“王予夜之尸,两手、两股、首、胸、齿,皆断异处”。郭璞注曰:“此盖形解而神连,貌乖而气合,合不为密,离不为疏”。郭璞所提“形解而神连”,或为理解“形解”或“尸解”真实含义的一个关键路向。参见《道藏》第21册,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836页。
2王充:《论衡》。参见黄晖:《论衡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60、66、318页。
3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384页。关于《说文》对“眞”的解释,叶贵良考察认为,“真”为神仙义,此乃本义。参见叶贵良:《说真》,《古汉语研究》2008年第4期。
4隐形实质上是变形的一种形式。早期道教多有“变化隐形”“隐形变身”“隐形解化”之说。所谓“隐形变身”,即隐匿自身的形体,变化并显现为其它的生命形态。道教认为,“隐形变身”是仙人固有的生命功能之一。
5参见王明:《太平经合校》,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26页。
6《道藏》第25册,第291页。
7《道藏》第33册,第547-550页。
1葛洪《抱朴子内篇》记载,最早明确提有“真形”一词的道书文献是《五岳真形图》。相关研究表明,《五岳真形图》大致出于东晋之前,或魏晋时期。参见曹婉如、郑锡煌:《试论道教的五岳真形图》,《自然科学史》1987年第1期;姜生、汤伟侠:《中国道教科学技术史》南北朝隋唐五代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916页。
2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273、336、300页。
3姜生:《汉代老君形象小考》,载刘仲宇、吉宏忠主编:《正一道教研究》第1辑,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2年,第68页。
4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第273页。
1桓谭:《新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7年,第33页。
2王充:《论衡》,参见黄晖:《论衡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59页。
3郭象:《南华真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125、142页。
4参见僧祐:《弘明集》卷8、卷2,四库全书文渊阁本(影印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5《道藏》第11冊,第495页。
6道藏》第3册,第646页。
1《道藏》第20册,第587页。
2《道藏》第22册,第896页。
3《道藏》第23册,第681-682页。
1早期道教经典中关于“神形”概念,一般指神、形或形、神两个范畴,二者并未统合为一个范畴。而陶弘景所提“神形”,是指一种“神之形”。这是一个统一的范畴——此“形”之内在本质即“神”;或此“神”之存在本质即“形”。换言之,在陶弘景的“神形”概念中,神、形已经高度合一,且统一归结为“形”或“真形”范畴。
2《道藏》第20册,第808页。
3成玄英:《道德经义疏》,参见蒙文通:《道书辑校十种》,成都:巴蜀书社,2001年,第375、803页。
4成玄英:《南华真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359、398页。
5蒙文通:《道书辑校十种》,第366页。
6成玄英:《南华真经注疏》,第844页。
7《道藏》第23册,第628页。
1《道藏》第18册,第384页。
2《道藏》第1册,第411页。
3《道藏》第17册,第75页。
4《道藏》第24册,第201、202页。
5《道藏》第17册,第89页。
6《道藏》第3册,第665页。
7《道藏》第18册,第384页。
8成玄英:《道德经义疏》,参见蒙文通:《道书辑校十种》,第824页。
9《道藏》第17册,第75页。
1《道藏》第17册,第75页。
2《道藏》第24册,第654页。
1《道藏》第17册,第52-53页。
2《道藏》第17册,第75-78页。
3《道藏》第3册,第609页。
1《道藏》第3册,第609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