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撄宁与佛教
Chen Yingning and Buddhism
作者:郭武;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15,200(05):-79-87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陈撄宁;近代道教;仙学;佛教
Key words:
基金项目:国家出版基金“十二五”重大出版工程规划项目“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项目编号:新出字[2011]93号1360)阶段性成果
中文摘要
民国时期"仙学"代表人物陈撄宁曾与佛教有着密切的关系。他早年曾遍览佛藏,主张"三教一贯",后则倡导"仙学独立"。二十世纪四十年代,陈撄宁曾对其早期倡导的"仙学"有所反思,再度亲近佛教。陈撄宁之所以极力主张"仙学独立"乃至"仙佛判决",除起因于对传统道教的失望以及对佛教批评的不满,可能还有二十世纪初传统宗教遭受"新文化运动"冲击的缘故;至于后来陈撄宁减少有关"仙学"的议论并对"仙学独立"有所反思,则一方面是"感于"佛教太虚法师的"洪度雅量",另一方面也可能受其夫人吴彝珠患病离世的影响,同时还与他对于传统道教的"纠结"情结有关。
参考文献
1关于改名“撄宁”的用意,陈撄宁后来曾在《覆某先生书》(载《觉有情半月刊》第195-196期)中解释说:“尊函谓淮南子‘形神俱没’之说,近于涅盘,然则贱名撄宁二字,亦可谓庄子之涅盘。当年取此名字,原认为自己究竟归宿处,但此是未来劫中事。目下尚不欲疾趣寂灭。”见《民国佛教期刊文献集成》第89卷,全国图书馆文献微缩复制中心2006年影印版。
2 陈撄宁曾在《最上一乘性命双修二十四首丹诀串述》(载《扬善半月刊》第83期)、《重修〈委羽山大有宫宗谱〉序》(载《仙道月报》第25期)等文中署名“撄宁子陈圆顿”,唯此“圆顿”之名究竟是由“佛典中常有圆融、圆成、圆明、圆觉、圆顿、圆满、圆寂等名词”(《答复石志和君十问》,载《扬善半月刊》第40期)而来,还是如一些研究者所说属于全真道龙门派“一阳来复本,合教永圆明”之教名,尚待考证。又,本文所引《扬善半月刊》(以下简称《扬善》)与《仙道月报》(以下简称《仙道》),据陈撄宁圈点、胡海牙珍藏、武国忠主编、张伟达审稿:《〈扬善半月刊〉〈仙道月报〉全集》,全国图书馆文献微缩复制中心2005年影印版。
3 吴亚魁与刘迅(Xun Liu)有关陈撄宁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吴亚魁曾出版《生命的追求——陈撄宁与近现代中国道教》(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刘迅则先于2001年以《寻求神仙:二十世纪早期中国道教的内丹》(“In Search of Immortality:Daoist Inner Alchemy in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China”)论文获得美国南加州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的哲学博士学位,后又出版《道教之现代》(Daoist Modern:Innovation,Lay Practice,and the Community of Inner Alchemy in Republican Shanghai,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Distributed b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9)。
4 学位论文如四川大学刘延刚的《陈撄宁与道教文化的现代转型》(2005年。后于2006年由巴蜀书社出版)、山东大学王同印的《陈撄宁的仙学哲学研究》(2006年)、华东师范大学徐祥桂的《〈扬善半月刊〉、〈仙道月报〉及其影响研究》(2010年)、湖南师范大学文煜的《陈撄宁的仙学独立论》(2010年)、山西大学范丽君的《陈撄宁女丹修炼思想初探》(2012年)等,学术期刊上的单篇论文恕不赘列。
1中国大陆地区较早的出版成果,主要有胡海牙编“陈撄宁仙学系列丛书”之《仙学指南》(中医古籍出版社,1988年)、中国道教协会编《道教与养生》(华文出版社,1989年)、姚雨山编《陈撄宁气功论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洪建林编《仙学解秘——道家养生秘库》(大连出版社,1991年)以及田诚阳编著“中华道家修炼著述系列”之《仙学详述》(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后来则相继有重庆缙云山“陈撄宁仙学与道家养生研究中心”编印《陈撄宁先生仙学文集》(重庆缙云山绍龙观,2004年印刷)、胡海牙总编《中华仙学养生全书》(华夏出版社,2006年)、胡海牙与武国忠主编《陈撄宁仙学精要》(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等。同时,香港也曾出版过胡海牙编著的“陈撄宁先师仙学研究系列”之《仙学必读》、《仙学辑要》(香港:天地图书公司,2004年),以及陈撄宁删订的“女子道学小丛书”(香港:心一堂,2009年),澳门则出版过梁彝珠等编注的《陈撄宁仙学文选》(澳门:澳门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此外,据说台北真善美出版社还曾于1978年出版过作为《扬善半月刊》与《仙道月报》合集的《中华仙学》,可惜笔者未曾获睹。
2陈撄宁:《读〈化声叙〉的感想》,《扬善》第37期(1935年1月1日)至第55期(1935年10月1日)。
3陈撄宁:《答复海门县佛教净业会蔡君四问》,《扬善》第42期(1935年3月16日)。
4陈撄宁:《答复南通佛学研究社问龙树菩萨学长生事》,《扬善》第52期(1935年8月16日)。
5陈撄宁:《答复上海公济堂许如生君学佛五问》,《扬善》第42期(1935年3月16日)。
1陈撄宁:《天仙碧城女史降坛纪录》,《扬善》第3期(1933年8月1日)。
2陈撄宁:《〈孙不二女功内丹次第诗〉注》,《扬善》第5期(1933年9月1日)至第27期(1934年8月1日)。
3陈撄宁:《口诀钩玄录(初集)》,《扬善》第32期(1934年10月16日)至第86期(1937年1月16日)。
4陈撄宁:《答复江苏海门蔡德净君》(载《扬善》第19期,1934年4月1日);《覆武昌张化声先生函》(载《扬善》第二卷第32期,1934年10月16日);《答复石志和君十问》(载《扬善》第40期,1935年2月16日);《答复海门县佛教净业会蔡君四问》(载《扬善》第42期,1935年3月16日);《答复上海公济堂许如生君学佛五问》(载《扬善》第42期,1935年3月16日);《读黄忏华居士给太虚法师一封信》(载《扬善》第42期,1935年3月16日);《〈武昌佛学院张化声居士为道释二教重要问题驳复某居士书〉按语》(连载于《扬善》第43至第46期,1935年4月1日至第1935年5月16日);《覆南京立法院黄忏华先生书》(载《扬善》第50期,1935年7月16日);《答复南通佛学研究社问龙树菩萨学长生事》(载《扬善》第52期,1935年8月16日);《读高鹤年居士〈名山游访记〉》(载《扬善》第55期,1935年10月1日)。
5陈撄宁:《答复石志和君十问》,《扬善》第40期(1935年2月16日)。
1陈撄宁:《〈温州张君平生学道之经过〉按语》,《扬善》第94期(1937年5月16日)。
2陈撄宁:《与朱昌亚医师论仙学书》,《扬善》第86期(1937年1月16日)。又,有关陈撄宁所倡“仙学”的基本特征,详请参阅郭武:《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陈撄宁卷》,“导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5-10 页。
3陈撄宁:《答复上海南车站张家弄王君学道四问》,《扬善》第42期(1935年3月16日)。
4陈撄宁:《答复上海公济堂许如生君学佛五问》,《扬善》第42期(1935年3月16日)。
5陈撄宁:《翼化堂“道学小丛书”编辑大意》,《扬善》第43期(1935年4月1日)。
6陈撄宁:《覆南京立法院黄忏华先生书》,《扬善》第50期(1935年7月16日)。
7武国忠:《〈扬善半月刊〉〈仙道月报〉全集·影印缘起》。
1陈撄宁:《关于刊登〈仙佛判决书〉的意见》,《扬善》第63期(1936年2月1日)。
2吴亚魁著《生命的追求——陈撄宁与近现代中国道教》所附《陈撄宁著述年表》未曾著录此文,胡海牙总编《中华仙学养生全书》等则仅将其附于钱心《仙佛判决书》文末而未另拟目录,唯有武国忠曾在《〈扬善半月刊〉〈仙道月报〉全集·影印缘起》中述及这段“仙佛判决”的历史,但却又没有单独引证陈撄宁的上述文字。
3陈撄宁:《吕祖参黄龙事平议》,《扬善》第65期(1936年3月1日)。
1陈撄宁:《〈道学长歌十首〉按语》,《扬善》第66期(1936年3月16日)至第76期(1936年8月15日)。
2陈撄宁:《致南京欧阳德三先生书》,《扬善》第79期(1936年10月1日)。
3陈撄宁:《(复)北平学院胡同钱道极君致陈先生函》(载《扬善》第67期,1936年4月1日);《答江阴汪润才君》(载《扬善》第69期,1936年5月1日);《答上海钱心君八问》(载《扬善》第71期,1936年6月1日);《宝应某女士第二次来函并答》(载《扬善》第73期,1936年7月1日);《再覆北平杨少臣君》(载《扬善》第73期,1936年7月1日);《答苏州张道初君十五问》(载《扬善》第74期,1936年7月16日);《致湖南宝庆张化声先生书》(载《扬善》第79期,1936年10月1日)。
4详请参阅郭武:《陈撄宁的“仙学”养生著述及其思想发展轨迹(1933—1949)》,“海峡两岸道家道教与养生学术研讨会”,台湾高雄,2013年。
1陈撄宁:《嘅慕人生佛教之导师并答客问》,原载《觉有情半月刊》第187-188期(1947年6月19日),见《民国佛教期刊文献集成》第89卷。
2陈撄宁:《读知几子〈悟真篇集注〉随笔》,《仙道》第十五期(1940年3月1日)至第十七期(1940年5月1日)。
3陈撄宁:《紫阳宫讲道语录》,《仙道》第二十九期(1941年5月1日)。
4陈撄宁:《现代各种道门派别名称》,《仙道》第三十一期(1941年7月1日)。
5陈撄宁:《复兴道教计划书》,上海市图书馆藏。
1陈撄宁对于传统道教的这种“纠结”情结,实际上早在1936—1937年他极力主张“仙学独立”期间就已充分流露。当时,陈撄宁的激烈主张受到了来自道教界的一些质疑,于是他曾撰《答拙道士、黎道人二君》一文表明其“弘道护教之微意”(载《扬善》第96期,1937年6月16日)。又曾主张成立“中华全国道教会”,并撰《中华全国道教会缘起》宣称:“今夫有道自不能无教,无教则道何以弘?有教自不能无会,无会则道何以整?”(载《扬善》第67期,1936年4月1日)且曾多次声称“欲藉本刊联络全国好道同志,组织一实行修道之团体”(《再覆北平杨少臣君》,载《扬善》第73期,1936年7月1日)。
2陈撄宁:《陈撄宁启事(一)》及《陈撄宁启事(二)》,《仙道》第26期(1941年2月1日)。
3以上文章见《民国佛教期刊文献集成》第89-90卷,以及蒲团子编《女子道学小丛书》(香港:心一堂,2009年)附录《陈撄宁先生佛学论著拾遗》等。
4陈撄宁:《由仙学而佛学——答某居士书》,《觉有情半月刊》第183-184期(1947年4月1日),见《民国佛教期刊文献集成》第89卷。
1陈撄宁:《为净密禅仙息争的一封信》,载《觉有情半月刊》第九卷第二期(1948年2月1日),见《民国佛教期刊文献集成》第89卷。
2何建明:《陈撄宁的几篇重要佚文及其思想》,《中国道教》2008年第2期。
3陈撄宁:《为净密禅仙息争的一封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