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家认同的概念十分宽泛而富含多样性,其内涵主要关涉国家的独特性,即“我们”国家区别于“其他”国家的特征体现在哪些方面。譬如,既可能是由族群或语言文化所构成的文化独特性,也可能是由社会意识形态与制度构成的独特性。当某种独特性被大多数国民所认同,就构成了国家认同的关键要素。本文所阐述的战后日本国家认同的建构,主要是基于建构主义的“自我—他者”的认知模式分析框架,侧重从文化认同和政治认同的角度,集中考察作为形塑日本国家认同的主体——政治家、知识精英及普通国民——如何为突出和强化自我民族特性而付诸努力,又是如何依凭来自美国和中国的外来资源为其建构国家认同服务。无疑,对于任何一个民族国家来说,形塑国家认同的思想资源多种多样,既包括本土资源,也包括外来资源。就战后日本而言,本文仅择取作为本土资源的天皇制展开论述,但并不意味着否认甚或忽视其他传统文化在形塑国家认同中所起的应有作用。同理,作为日本确立“自我”参照物的“他者”也有很多种,既包括文中提及的美国、中国,当然也包括德国、法国、苏联(俄罗斯)、韩国等其他国家。限于篇幅,且笔者认为美国和中国这两个“他者”在建构战后日本的国家认同过程中更具代表性和典型性,所以才试图从微观视角进行论述和解读,以期达到管中窥豹的目的。
1“自我”的概念最初源于法国医生拉康的“镜像理论”,其后被移植运用到国际关系理论之中。本文运用的“自我”与“他者”概念主要遵循当前国际关系理论中对民族国家行为体的人性化指涉。具体而言,所谓“自我”即指日本民族国家本身,“他者”主要指作为日本确立“自我”主体性参照物的美国和中国等国家行为体。相关概念可参阅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秦亚青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吴叡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2王立新:《在龙的映衬下:对中国的想象与美国国家身份的建构》,《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
3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第322页。
4有关日美两国在象征天皇制形成过程中的互动博弈可参阅约翰·W·道尔:《拥抱战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胡博译,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第253-319页;田庆立:《象征天皇制与日本民主主义的融合与冲突》,《日本学刊》2013年第6期。
1井上忠司:『「世間体」の構造』,東京:NHKブックス,1977年,第80页。
2渡边洋三:《日本国宪法的精神》,魏晓阳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年,第153页。
3美濃部達吉:「民主主義と我が議会制度」,『世界』1946年1月号。
4约翰·W·道尔:《拥抱战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第547页。
5约翰·W·道尔:《拥抱战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第254页。
1南博:《日本人论:从明治维新到现代》,邱琡雯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6页。
2王金林:《日本天皇制及其精神结构》,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454页。
3许介鳞:《谁最了解日本》,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9年,第170页。
4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239页。
5保岡興治:「憲法激論(2)自民党」,『週刊金曜日』2004年6月25日。
6和辻哲郎:『国民統合の象徴』,東京:勁草書房,1948年,第100页。
7寺沢正晴:『日本人の精神構造——伝統と現在』,京都:晃洋書房,2002年,第211页。
8崔世广主编:《日本现代化过程中的文化变革与文化建设研究》,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3页。
1河西秀哉:『「象徴天皇」の戦後史』,東京:講談社,2010年,第95-96页。
2猿谷要:『アメリカよ、美しく年をとれ』,東京:岩波書店,2006年,第22-23页。
3寺沢正晴:『日本人の精神構造——伝統と現在』,第230-231页。
4「日韓中米四国世論調査」,『朝日新聞』2003年1月15日。
1「世界十四カ国世論調査」,『読売新聞』2006年6月15日。
2渡辺治:『戦後政治史の中の天皇制』,東京:青木書店,1990年,第152-153页。
3赫伯特·比尔斯:《真相——裕仁天皇与侵华战争》,王丽萍、孙盛萍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第487页。
4伊藤隆編:『続重光葵手記』,東京:中央公論社,1988年,第732页。
5小熊英二:《近代以来日本的民族主义》,林振江主编:《解读日本》,北京:新华出版社,2013年,第17页。
6木下道雄:『側近日誌』,東京:文藝春秋,1990年,第48-49页。
7高柏:《经济意识形态与日本产业政策》,安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59页。
1渡辺治:『戦後政治史の中の天皇制』,第416页。
2吉見俊哉:『親米と反米——戦後日本の政治的無意識』,東京:岩波書店,2009年,第227-228页。
3蒋立峰主编:《日本政治概论》,北京:东方出版社,1995年,第126-127页。
4吉見俊哉:『親米と反米——戦後日本の政治的無意識』,第231页。
5森岛通夫:《透视日本:“兴”与“衰”的怪圈》,天津编译中心译,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第161页。
1吉見俊哉:『親米と反米——戦後日本の政治的無意識』,第208页。
2小熊英二:《全球化与日本的民族主义》,第26页。
3渡辺治:『日本国憲法「改正」史』,東京:日本評論社,1987年,第117-118页。
4渡辺治:『戦後政治史の中の天皇制』,第172页。
5中曾根康弘:《日本二十一世纪的国家战略》,联慧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年,第3页。
6前原誠司、中村慶一郎:「政界直撃対談「周辺有事」より「日本有事」が先決」,『財界にっぽん』1999年5月号。
7转引自孟晓旭:《“前原外交”与中日关系》,《国际关系学报》2011年第4期。
8Richard Samuel,Securing Japan:Tokyo's Grand Strategy and the Future of East Asia,New York:Cornell University Press,2007,pp.109-132.
1江藤淳:『一九四六年憲法――その拘束』,東京:文藝春秋,1980年,第130页。
2米原谦:《日本民族主义中的“美国身影”》,莽景石主编:《南开日本研究2012》,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3年,第167页。
3米原谦:《日本民族主义中的“美国身影”》,莽景石主编:《南开日本研究2012》,第181页。
4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和日本维持了两国关系史上罕有的倡导“中日友好”的“蜜月时代”,彼时中国这一“他者”在日本国家认同建构过程中的作用主要体现为,日本作为西方发达国家的一员,对中国进行援助和帮扶,既可以凸显日本融入西方的“先进性”,也可通过对中国施以援手的方式对比出中国作为东方代表的“落后性”,从而有效地呈现自身在亚洲区域的主体性和自豪感。同时,日本之所以对中国的改革开放进行援助,一方面蕴含着自古以来日本对中华文化的迷恋与倾慕;另一方面也与近代以来日本“古典的亚细亚主义”理念一脉相承,旨在通过推动亚洲区域合作的方式,增强与中国的“连带感”和一体化意识,将自身在亚洲区域的引领角色和主导作用凸显出来。有关战后日本与亚洲融合的论述可参阅原洋之介:『新東亜論』,東京:NTT出版株式会社,2002年,第24-33页;王屏:《近代日本的亚细亚主义》,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360-369页。此外,由于中国放弃战争赔偿,日本对中国的这一大义之举深表赞赏,且对中国怀有“歉疚感”和“同情心”,这一心理层面的积极对华友好认知,成为这一时期推动日本各界人士加强对华援助与友好合作的深层思想动因。有关日本对华援助的原因分析可参阅田庆立:《日本开展对华合作的战略因素分析》,《东北亚论坛》2010年第4期。总之,日本视域中的中国这一“他者”,绝非仅仅是“对立”与“竞争”的客体,也包含着“友好”与“合作”的侧面,而这也与建构日本国家认同的核心议题息息相关,限于篇幅,有关这一课题的系统研究只能另文专述了。
1有关意识形态因素与日本的中国认识之间的关系,可参见田庆立:《试论“他者”认识与日本中国认识形成的内在机理》,《日本学刊》2011年第6期。
2王少普、吴寄南:《战后日本防卫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41页。
3吉田茂:《十年回忆》(第四卷),韩润棠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5年,第195页。
4尹协华:《日本的秘密》,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9年,第349页。
5沟口雄三:《历史认识问题是什么问题》,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会编:《全球化下的中国与日本》,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12页。
6沟口雄三:《中国的冲击》,王瑞根译,北京:三联书店,2011年,第64页。
1「日本対中出口と投資両国互恵」,『日本経済新聞』2006年4月4日。
2寺島実郎:「米中接近に直視する」,『文藝春秋』2007年8月号。
3高兰:《冷战后日本对华外交的思想与实践》,北京:新华出版社,2009年,第88页。
4吴光辉:《日本的中国形象》,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206页。
5子安宣邦:《东亚论——日本现代思想批判》,赵京华编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78页。
6朱锋:《权力变更、认同对立与战略选择》,《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第3期。
7艾伦·杰罗:《消费亚洲、消费日本:日本新民族主义者的新修正主义》,劳拉·赫茵等编:《审查历史:日本、德国和美国的公民身份与记忆》,聂露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第85页。
8西尾幹二:「強く信じるからこそ強く疑える」,『正論』2001年2月号。
9沟口雄三:《中国的冲击》,第5-6页。
1西尾幹二:「強く信じるからこそ強く疑える」,『正論』2001年2月号。
2山室信一:《面向未来的回忆——他者认识和价值创建的视角》,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会编:《中国与日本的他者认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20页。
3吴光辉:《日本的中国形象》,第172页。
4南博:《日本人论:从明治维新到现代》,第218页。
5转引自吴光辉:《日本的中国形象》,第26-27页。
6「強大的中国の独走」,『読売新聞』2000年11月7日。
1王卓君、何华玲:《全球化时代的国家认同:危机与重构》,《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9期。
2Gideon Rachman,“The Strange Revival of Nationalism in Global Politics,”Financial Times,Sept.22,2014.
3Arif Dirlik,“Culture against History?The Politics of the East Asian Identity,”Development and Society,Vol.28,No.2,1999,p.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