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民收入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Factors Affecting Chinese Farmers' Income
作者:贾立;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15,201(06):-138-148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农民收入;影响因子分析;VAR模型;农业基础面因素;农村金融;农业科技
Key words: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农村新型金融组织创新研究”(11BJY083)
中文摘要
采用1978—2013年的相关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可从多个影响因素中提炼出了三个公共影响因子:农业基础面因素、农村金融与资本面因素以及农村科技面因素。通过对这三个公共影响因子与农民收入增长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农业基础面因素和农村科技面因素对中国农民收入增长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而农村金融与资本因素对中国农民收入增长具有负向效应;中国农民收入对农业基础面因素和科技面因素的正向冲击呈现正向效应,然而农村金融与资本因素的正向冲击抑制中国农民收入的增长,在一定的时滞后,农民收入才得到改善;农业基础面因素对农民收入增长具有的作用显著大于另外两个公共影响因素。基于此,应重点关注农业基础面改革,积极推动现代化农业建设;注重农村金融政策的稳定性与长期性;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发挥农业科技的优势力量。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5年2月26日,http:∥www.stats.gov.cn.2015年9 月8日。
2 Brian C.Briggeman,Allan W.Gray,et al,.“A New U.S.Farm Household Typology:Implications for Agricultural Policy,”Review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Vol.29,No.4,2007,pp.765-782.
3 Kashiwa Chiba,“Impact of Farmer Field Schools on Agricultural Income and Skill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Vol.25,2013,pp.362-381.
4 Jiliao Zheng and Huiqing Liu,“Increased Farmer Income Evidenced by a New Multifunctional Actor Network in China,”Agronom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Vol.34,2014,pp.515-523.
1Robert Mendelsohn,“Climate and Rural Income,”Climatic Change,Vol.81,No.1,2007,pp.101-118.
2Jeremy Greenwood and Boyan Jovanovic,“Financial Development,Growth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Income,”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98,No.5,1990,pp.1076-1107.Oded Galor andJ oseph Zeira,“Income Distribution and Macroeconomics,”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Vol.60,No.1,1993,pp.35-52.Abhijit V.Banerjee andA ndrew F.Newman,“Occupational Choice and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101,No.2,1993,pp.274-298.
3朱湖根、万伦来:《中国财政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对农民收入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7年第12期。
4辛岭、王艳华:《农民受教育水平与农民收入关系的实证研究》,《中国农村经济》2007年第4期。
5余新平、熊德平:《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中国农村经济》2010年第6期。
6周稳海、赵桂玲、尹成远:《农业保险发展对农民收入影响的动态研究》,《保险研究》2014年第5期。
7陆文聪、余新平:《中国农业科技进步与农民收入增长》,《浙江大学学报》2013年第7期。
8涂维亮、杨学文:《农业投资于农民收入相关性研究》,《农业技术经济》2000年第5期。
9朱红恒:《农业生产、非农就业对农村居民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农业技术经济》2008年第5期。
余新平、熊德平采用实证证明农村存款等金融指标与农民收入增长呈现正向关系,参见《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中国农村经济》2010年第6期;刘玉春、修长柏同样认为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促进农民收入,参见《农村金融发展、农业科技进步与农民收入增长》,《农业技术经济》2013年第9期。然而,温涛、冉光和、熊德平以及朱德莉等研究实证结果却显示中国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增长具有显著的负效应。参见《中国金融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经济研究》2005年第9期;《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研究》,《农村经济》2014年第11期。
11997年开始,农业部把朱希刚的索洛余值法计算的农业科技贡献率作为农业科技进步的规范指标。朱希刚:《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估算方法》,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年。
2朱红恒:《农业生产、非农就业对农村居民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农业技术经济》2008年第5期。
3周稳海、赵桂玲、尹成远:《农业保险发展对农民收入影响的动态研究》,《保险研究》2014年第5期。
1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农村经济绿皮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2013年。
2中国人民银行农村金融服务研究小组:《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2014年。
3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2014年。
4由于统计方面的原因,少量指标数据残缺不全。对指标体系中缺失的数据,本文采用热卡填充法、线性回归法以及金融时间序列ARMA模型预测法等数据填补计算对数据进行完善。由于文章篇幅限制,在此不对原始数据一一列出,若读者需要可向笔者索取。
1为了减轻数据的波动幅度,首先对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取对数,然后再进行标准化处理。
1Johansen协整检验的最优滞后阶数是VAR模型的最优滞后阶数P-1。
2温涛、冉光和、熊德平实证表明:中国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增长具有显著负效应,参见《中国金融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经济研究》2005年第9期;谭燕芝从1978—2007年数据分析发现:农村金融相关比率阻碍了农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农村金融并没有真正服务与农民,参见《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之关系的实证分析:1978—2007》,《上海经济研究》2009年第4期;贾立、王红明研究发现西部地区农村金融效率对农民收入具有抑制作用,参见《西部地区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农业技术经济》2010年第10期;张宏彦、何清、余谦认为中国农村金融发展对抑制农民收入增长、拉大城乡差距影响显著,参见《中国农村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实证研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3年第1期。
3张杰:《中国农村金融制度:结构、变迁与政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1熊德平:《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
1余新平等发现农业贷款比率的正向冲击短期会使得农村居民收入恶化,这种负面效应在滞后3期到达顶点,滞后6期过后,这种冲击会使得农村居民收入得以改善;乡镇企业贷款比率的正向冲击对农民收入一直表现为负面效应。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