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对话中的认知差异:对欧洲(欧盟)四校大学生有关中欧关系认知的调查与分析
The Differences of Recognition in China-EU Dialogue:A Survey and Analysis of the China-EU Relation Recognition among the Students from Four European Universities
作者:石坚;易丹;李竹渝;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15,201(06):-77-85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中欧对话;中欧关系;对华认知;欧洲大学生
Key words:
基金项目:四川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区域与国别研究项目“欧盟文化发展战略研究”(skgb201407);;
四川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区域与国别研究项目“欧洲大学生对华认知研究:几所欧洲大学的抽样调查分析”(skgb201504);;
四川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skzx2015-jd03);;
教育部2014国别区域研究指向行课题资助(欧盟研究中心)“我国对外人文交流的现状及作用研究”(gbqy2014-1)
中文摘要
中欧之间的相互认知,是双边理解与信任的前提,也是推进中欧关系发展的民意基础。中欧之间不断紧密地交往与合作,凸显双方认知的重要性。欧洲青年大学生如何看待中国、如何看待中欧关系,无疑是了解这种认知的渠道之一。近期在欧洲三地四所高校所做的抽样调查初步分析显示:欧洲大学生多数愿意与中国人交朋友,也看好中欧关系的发展。但各校学生的中国和中欧关系认知存在统计差异。在信息不充分或信息传递可能有偏误的大背景下,媒体报道往往无法避免以偏概全,给欧洲学生的中国认知和中欧关系认知带来明显阻隔。对中欧之间重大国际问题的理解和判断,应该从民众相互认知的基础做起。而充分深入的实地调研,能够提升这种相互认知,也能够帮助加强中欧民间对话,最大可能地避免误判和武断决策。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中欧关系研究报告(2014)》,2014年2月27日,http:∥news.xinmin.cn/domestic/2014/02 /27/23638493.html,2015年7月9日。
1易丹、石坚、李竹渝:《欧盟发展的不确定与中欧关系的未来》,《欧洲研究论丛》2013年第15辑。
2房乐宪:《欧洲智库对华认知的近期倾向》,《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2年第1期。
3《四川大学首次在欧盟所在地布鲁塞尔举行“国庆日学术研讨会”获得成功》,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比利时使馆教育处网址,2012年10月12日,http:∥www.chinaedu.be/News/News/2012-10-12/406.html,2015年7月9日。
4相关研究报告参见易丹、石坚、李竹渝:《欧盟发展的不确定与中欧关系的未来》,《欧洲研究论丛》2013年第15辑。
1相关研究报告参见易丹、石坚、李竹渝:《欧盟发展的不确定与中欧关系的未来》,《欧洲研究论丛》2013年第15辑。
2欧洲学生问卷问题稳定性/信度为59.6%,虽低于中国大学生问卷调查信度水平,仍属微可信程度,参见吴统雄(1984);效度值也低于中国大学生调查的82.5%,仅为68.1%。关于此次我们对欧洲学生调查问卷数据分析的信度和效度均低于中国学生的主要原因:推断来自样本数的差异,欧洲学生样本仅为中国学生样本数的三分之一。
3易丹、石坚、李竹渝:《欧盟发展的不确定与中欧关系的未来》,《欧洲研究论丛》2013年第15辑。
1易丹、石坚、李竹渝:《欧盟发展的不确定与中欧关系的未来》,《欧洲研究论丛》2013年第15辑,第25页表2。
2中国学生问卷为:愿意与欧洲人交朋友。
1房乐宪:《欧洲智库对华认知的近期倾向》,《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2年第1期。
1易丹、石坚、李竹渝:《欧盟发展的不确定与中欧关系的未来》,《欧洲研究论丛》2013年第15辑。
2何晓群:《现代统计分析方法与应用》(第三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
1约瑟夫·奈:《信息时代,比谁讲的故事更动听》,《环球时报》,2013年12月19日,第15版“国际论坛”。
1拉加德讲话内容参见网址,2014年3月3日,http:∥finance.sina.com.cn/world/gjjj/20140303/175918389498.shtml,2015年7月9日。
下一条:欧盟建筑节能证书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