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法典合同法编格式条款立法研究
Legislative Research on Standard Clauses in Contract Law of the China's Draft Civil Code
作者:张良;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19,220(01):-133-140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格式条款;合同订立;合同效力;诚信原则;黑名单;灰名单
Key words: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不公平合同条款法律规制研究”(14BFX075)
中文摘要
格式条款的规制是现代合同法的难题,旨在妥当平衡合同自由和合同正义。我国《合同法》等法律、相关司法解释以及民法典各分编(草案)格式条款立法均存在不足。民法典合同法编格式条款立法应当主要围绕格式条款的订立规则和效力规则二个方面对现有制度进行完善。就订入规则而言,格式条款使用人未履行提示及说明义务的,格式条款的法律后果不应当是可撤销,而应当是没有订入合同。在效力规则方面,应借鉴比较法的成功经验,采取概况条款加具体列举的立法模式,即诚信原则加灰名单和黑名单的模式,诚信原则可通过三个方面进行具体化作业,即要求格式条款明白易懂、格式条款不得与法律规定的重要思想相抵触、格式条款不得限制因合同性质而发生的重要权利或义务致使危及合同目的;格式条款落入灰名单者,须经法院评价而定其效力,落入黑名单者,一律无效。
参考文献
(1)梁慧星等:《民法典编纂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100页。其他可参见谢怀栻:《外国民商法精要》增补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第88页。
(1)韩世远:《合同法总论》,北京:法律出版社,2018年,第917页。
(2)卡尔·拉伦茨:《德国民法通论》,王晓晔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772页。
(3)高圣平、刘璐主编:《民事合同理论与实务》定式合同卷,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1997年,第79页。
(4)韩世远:《合同法总论》,第922页。
(1)韩世远:《合同法总论》,第924页。
(2)周林清:《论格式免责条款的效力层次---兼谈〈合同法〉及其司法解释之间的矛盾及其协调》,《现代法学》2011年第4期,第186-190页。
(3)苏号朋:《格式合同条款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66页。
(4)韩世远:《中国法中的不公平合同条款规制》,《财经法学》2017年第4期,第19页。
(1)本德·吕特斯等:《德国民法总论》,于馨淼、张姝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17年,第287页。
(2)谢鸿飞:《民法典的外部体系效益及其扩张》,《环球法律评论》2018年第2期,第29、30页。其他可参见苏号朋:《格式合同条款研究》,第260-264页。
(3)陈卫佐译注:《德国民法典》第4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15年,第102页。
(4)张良:《论不公平格式条款的形式性规制》,《河南大学学报》2013年第3期,第60、61页。
(5)欧洲民法典研究组、欧盟现行私法研究组编:《欧洲私法的原则、定义与示范规则:欧洲示范民法典草案》,高圣平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14年,第552页。
(6)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民法总论》,邵建东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第324页。
(7)卡尔·拉伦茨:《德国民法通论》下,王晓晔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794页。
(1)解亘:《格式条款内容规制的规范体系》,《法学研究》2013年第2期,第107-111页。
(2)卡尔·拉伦茨:《德国民法通论》下,第795页。
(3)莱茵哈德·齐默曼:《德国新债法:历史与比较的视角》,韩光明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年,第297页。
(4)苏号朋:《格式合同条款研究》,第265页。
(1)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民法总论》,第324页。
(2)迪尔克·罗歇尔德斯:《德国债法总论》,沈小军、张金海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130页。
(3)张良:《论诚信原则对格式条款的内容控制》,《社会科学家》2016年第10期,第119页。
(1)吴景明等:《我国新消费形式下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问题研究》,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3年,第57、58页。
(2)《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附理由》,合同编(上册),课题组负责人梁慧星,崔建远执笔,第81、82页。
(3)王利明:《法学方法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473页。其他参见石佳友:《民法法典化的方法论问题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第168页。
(1)王轶:《民法典编纂的“固本”与“开新”》,《中国人大》2016年第14期,第24页。
上一条:论连带债务人的求偿权及其制度设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