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部之学”与中古别集体例研究的拓展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llected Works' Compil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isciplines Related to BIEJI( “集部之学”)
作者:李成晴;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19,221(02):-165-174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集部之学;中古;别集;体例
Key words:
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项目“唐集诗题校证”(18JHQ031);;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63批面上资助项目“唐宋别集义例研究”(2018M630133)
中文摘要
"集部之学"是钱基博对集部研究法度的概括,其内在理路尤为重视对别集体例的把握。历来学人经史著述,多有论例之作;而关于别集体例的思考,大多散落在序跋札记等单篇文字中,只有少数学者,曾将辨体推例作为问题意识生发点并进而做专门考论。当下学界开始关注于中古别集的深度整理问题,凸显出体例研究对"集部之学"的方法论价值。审视中古别集体例,抽绎别集文本演进规律,是古典文学在作家、作品之外的第三条研究路径,不仅重新赋予传统体例之学以新的阐释空间,还可以更新基于文本规律的问题意识、寻求辨章学术流变的新视角。体例研究方法在"集部之学"中的展开,是对当下中古写本学、中古文本研究范式的呼应,可以寻得写卷本文集原貌追溯的新路径,为当下别集文献的整理与研究提供参鉴。
参考文献
① 饶宗颐:《从对立角度谈六朝文学发展的路向》,《文化之旅》(增订纪念版),北京:中华书局,2018年,第135页。
② 罗止园:《经史子集要略》,北京:三友图书社,1935年,第433页。
③ 方宗诚《〈桐城文录〉序》:“余编《桐城文录》,义例多与存庄手订。”也是用“义例”代指“体例”。参见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三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410页。
(1)钱基博:《读清人集别录》,《中国文学史》附录,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948页。
(2)钱基博:《钱基博学术论著选》,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4页。
(3)周国林编:《张舜徽学术文化随笔》,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第379-380页。
(4)吕思勉:《经子解题》,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页。
(5)魏泉:《从钱基博的“集部之学”到文学史》,《读书》2013年第5期,第153-163页。
(6)“纯美不忒”一语见于章太炎《五朝学》,收入《太炎文录初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66-70页。
(7)徐建委:《文学的故事:被发现和重建的传统》,《求是学刊》2014年第5期,第146页。
(8)章学诚:《文史通义·诗教上》,叶瑛:《文史通义校注》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61页。
(9)赵武平:《“对过去写过的东西,我并不感兴趣”》,《中华读书报》2004年6月22日,http://www.gmw.cn/03pindao/renwu/2004-06/22/content_46432.htm。傅璇琮、郭英德、谢思炜的《关于中国古典文学学术史研究的思考》(《文学评论》1992年第3期,第68页),主要讨论古典文学史和古典文学学术史的范畴,在论述文学研究的范畴时,认为“一是考订和还原历史事实,二是对文学事实进行感受、理解、阐述和评价”。这与钱锺书所论的内在理路是相通的。
(10)刘咸炘:《治史绪论序》,《刘咸炘学术论文集·文学讲义编》,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21页。
(11)李成晴:《唐代别集义例考论》,博士学位论文,清华大学中文系,2016年,第9页。
(12)吴光兴:《以“集”名书与汉晋时期文集体制之建构》,《文学遗产》2016年第1期,第43-52页。
(13)章学诚:《与胡雒君论校〈胡穉威集〉二简》,仓修良:《文史通义新编新注》外篇三,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702页。
(14)郭英德、谢思炜、尚学锋、于翠玲:《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史》,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118-130页。
(15)钱志熙:《早期诗文集形成问题新探——兼论其与公集、清谈集之关系》,《齐鲁学刊》2008年第1期,第106页。
(16)李继煌:《古书源流》卷二,北京:商务印书馆,1926年,第1页。
(17)刘咸炘:《校雠述林》卷一,《推十书》(增补全本)丁辑第一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118页。
(18)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16页。
(19)古直:《班婕妤怨歌行辨证》,张燕瑾、赵敏俐主编:《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选·汉代卷》,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351页。
(20)郭英德、谢思炜、尚学峰、于翠玲:《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史》第三章,第124页。
(21)吴光兴:《以“集”名书与汉晋时期文集体制之建构》,《文学遗产》2016年第1期,第52页。
(22)钱志熙:《早期诗文集形成问题新探——兼论其与公集、清谈集之关系》,《齐鲁学刊》2008年第1期,第108页。
(23)李成晴:《中古“家集讳其名”考》,《唐研究》第23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163-178页。
(24)傅刚:《汉魏六朝著书编集体例考论》,《文学前沿》1999年第1期,第172-181页。
(25)张巍:《论唐宋时期的类编诗文集及其与类书的关系》,《文学遗产》2008年第3期,第56-62页。
(26)李成晴:《唐宋文集的“压卷”体例及其文本功能》,《社会科学研究》2018年第5期,第171-183页。
(27)李成晴:《读〈皮子文薮序〉——试论文集编纂的两个体例传统》,《图书馆杂志》2015年第8期,第108-112页。
(28)林晓光:《文献重构与文本本位——探问六朝文学与文献综合研究的可能性》,《求是学刊》2014年第5期,第154页。
(29)林晓光:《论〈艺文类聚〉存录方式造成的六朝文学变貌》,《文学遗产》2014年第3期,第34-44页。
(30)林晓光:《〈闲情赋〉谱系的文献还原——基于中世文献构造与文体性的综合研究》,《文学评论》2014年第3期,第204-214页。
(31)刘秋彬:《宋人别集制名考述》,《四川大学学报》2014年第6期,第65-70页。
(32)何诗海:《作为副文本的明清文集凡例》,《文学评论》2016年第3期,第204-212页;《作为批评文体的明清文集凡例》,《学术研究》2010年第10期,第143-148页。
(33)桑兵:《民国学界的老辈》,《历史研究》2005年第6期,第3页。
(34)陆希声:《唐太子校书李观文集序》,董诰:《全唐文》卷八一三,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8551页。
(35)孙光宪:《北梦琐言》,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15页。
(36)陈山毓:《陈靖质居士文集》卷五,《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4册,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第626页。
(37)李建国:《魏晋南北朝别集亡佚时期考论》,《学术研究》2013年第2期,第146页。
(38)关于宋人整理唐集之目录,详参曹之:《宋代整理唐集考略》,《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7年第1期,第13-14页。
(39)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卷首,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第2页。
(40)严可均:《严可均集》卷六,孙宝点校,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216页。
(41)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凡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页。
(42)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557页。
(43)颜庆余《阮籍诗流传考》(《图书馆杂志》2012年第7期,第94-96页)从历代经籍志著录、《咏怀诗》之数量及次序等角度考证出明刊诸本阮籍集大都经过了后人重编,唯《六朝诗集》本阮籍集可能较多保留了古本的特征。
(44)晁公武、陈振孙均对此有所论述,详参李建国:《魏晋南北朝别集亡佚时期考论》,《学术研究》2013年第2期,第149页。
(45)严可均:《重编扬子云集叙》,《严可均集》卷六,第215页。
(46)浅见洋二:《“焚弃”与“改定”——论宋代别集的编纂或定本的制定》,朱刚译,《中国韵文学刊》2007年第3期,第82页。
(47)严可均:《书颜鲁公文集后》,《严可均集》卷八,第278页。
(48)万曼:《唐集叙录》,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87页。
(49)傅璇琮:《开拓文学史研究之新境——〈古代文体形态研究〉序》,《学术研究》2000年第7期,第100页。
(50)徐枋:《论文杂语》,王水照编:《历代文话》,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301页。
(51)钱泰吉:《甘泉乡人稿》卷六,《清代诗文集汇编》第57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68页。
(52)章学诚:《史考摘录》,仓修良:《文史通义新编新注》,第460页。
(53)朱景英:《畬经堂文集》卷一,《四库未收书辑刊》第10辑第19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第105页。
(54)章学诚:《文史通义·文集》,仓修良:《文史通义新编新注》内篇六,第319页。
(55)章学诚:《与陈观民工部论史学》,仓修良:《文史通义新编新注》外篇一,第406页。
(56)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九三“欧法春秋”条,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第865页。
(57)刘占召评注:《史通评注·序例》,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第102页。
(58)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58页。
(59)吕思勉:《先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6页。
(60)余嘉锡:《目录学发微·古书通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孙德谦《古书读法略例》,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3年。
(61)傅斯年:《傅斯年史学论著》,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年,第156-159页。
(62)纪昀:《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四八,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271页。
(63)郑逸梅、陈左高主编:《中国近代文学大系1840—1919》第9集第23卷《书信日记集1》,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2年,第143-144页。
(64)朱次琦:《朱九江先生集》卷八,《清代诗文集汇编》第625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82页。
(65)[题名]江藩:《经解入门》卷六,周春健校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25页。
(66)严可均:《书公羊疏后》,《严可均集》卷八,第262页。
(67)李成晴:《“何论”考》,《人文中国学报》2015年总第21期,第517-529页。
(68)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卷三,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83-184页。
(69)胡旭:《先唐别集叙录》卷四,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82页。
(70)李成晴:《文本义例视域下宋刻〈杜工部集〉诗题、题注之复原》,《中国诗歌研究动态》2017年第2期,第30-44页。
(71)陈庆元:《沈约集校笺》,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173页。
(72)钱大昕:《潜研堂文集》卷三九,《嘉定钱大昕全集》第九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681页。
(73)赵翼:《陔馀丛考》卷四十,栾保群、吕宗力点校,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722页。
(74)周裕锴:《通读细读、义例义理与唐宋文学会通研究》,《文学遗产》2017年第6期,第166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