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追古雅 学承汉风——从《鹤山集》异文看魏了翁的学术特色
A Glimpse of Wei Liaoweng's Scholarship from The Anthology of Heshan's Literary Works
作者:尹波;郭齐;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19,221(02):-144-153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魏了翁;《鹤山先生大全文集》;宋代汉学;巴蜀文化
Key words:
基金项目:四川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研究专项项目“魏了翁全集”(skjp201301);;
四川大学创新火花项目“以传状碑志为中心的宋代女性资料整理与研究”(2018hhs-52)
中文摘要
现存魏了翁文集之宋开庆元年成都刻本与四库全书本存在大量异文,这主要缘于四库本的妄改,大致可分为不谙古语、不明通假、不知古今、不懂引申、不辨字形、不晓通用、形近臆改等几种类型。这些异文不仅见出了二本的优劣,更重要的是,结合魏了翁整个思想学术体系加以考察,还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魏了翁"强烈的复古倾向"以及"深厚的汉学功底"两大学术特色。魏了翁对小学的精深研究和造诣,在两宋学者中罕有其伦,他应是宋代理学中汉学一派的典型代表。
参考文献
① 《鹤山先生大全文集》,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嘉业堂藏宋刊本,1929年。以下简称《文集》。所引例句均出自该本,不再一一标注出处。
② 《鹤山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987年。
③ 《后汉书》卷52,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1726页。
④ 《新唐书》卷208,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5885页。
(1)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178页。
(2)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下册,第2181页。
(3)马其昶:《韩昌黎文集校注》卷26,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413页。
(4)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下册,第1933页。
(5)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册,第442页。
(6)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册,第858页。
(7)《汉书》卷56,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520页。
(8)《国语》卷11,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401页。
(9)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下册,第2663页。
(10)《汉书》卷36,第1968页。
(11)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下册,第1450页。
(12)黄仲元:《莆阳黄仲元四如先生文稿》卷1,四部丛刊三编影印明嘉靖刻本,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29页。
(13)《唐六典》卷4,明刻本,第6页。
(14)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71,大中祥符二年四月癸卯,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604页。
(15)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下册,第1866页。
(16)陈其犹:《吕氏春秋校释》卷6,北京:学林出版社,1984年,第358页。
(17)梁启雄:《荀子简释》第十篇,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35页。
(18)李善等:《六臣注文选》卷31,四部丛刊影印宋刻本,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29年,第34页。
(19)梁启雄:《荀子简释》第十七篇,第226页。
(20)《汉书》卷88,第3599页。
(21)李刘:《梅亭先生四六标准》卷38,四部丛刊续编影印宋刻本,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第3页。
(22)《汉书》卷99下,第4161页。
(23)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册,第617页。
(24)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册,第249页。
(25)《汉书》卷57上,第2529页。
(26)《史记》卷29,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408页。
(27)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册,第148页。
(28)《史记》卷102,第2759页。
(29)《汉书》卷74,第3137页。
(30)《史记》卷7,第336页。
(31)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下册,第1692页。
(32)房玄龄注:《管子》卷20,四部丛刊影印宋刊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29年,第4页。
(33)杜光庭:《广成集》卷4,四部丛刊影印明正统道藏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29年,第6页。
(34)岳珂:《刊正九经三传沿革例》,知不足斋丛书本,第25页。
(35)黄震:《黄氏日抄》卷93,元刻本,第11页。
(36)《史记》卷12,第461页。
(37)陶弘景:《华阳陶隐居集》卷上,明正统道藏本,第18页。
(38)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下册,第1692页。
(39)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下册,第1765页。
(40)朱长春:《管子榷》卷2,明万历刻本,第3页。
(41)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册,第250页。
(42)《通典》卷69,北宋刻本,第25页。
(43)嵇康:《嵇中散集》卷6,四部丛刊影印明嘉靖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29年,第6页。
(44)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册,第774页。
(45)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册,第490页。
(46)《毛义甫居正六经正误序》,《文集》卷53,第19页。
(47)《周礼折衷》上,《文集》卷104,第6页。
(48)《洪氏天目山房记》,《文集》卷49,第5页。
(49)魏了翁撰、方回续撰:《古今考》卷1,明刻本,第25页。
(50)《永嘉薛荣祖临予观亭记本而书袁和叔之语曰观外不如观内观民不如自观以求予一言》,《文集》卷63,第15页。
(51)《抚州崇仁县玉清观道士黄石老工古篆以李公父书来问字》,《文集》卷5,第4页。
(52)《答丁大监》,《文集》卷36,第13页。
(53)《答真侍郎》,《文集》卷36,第15页。
(54)《答丁大监》,《文集》卷34,第11页。
(55)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3、11、20,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册,第90、265、414页。
(56)以上引文参见《周礼折衷》,《文集》卷104,第17页;卷105,第50、60、68页。
(57)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下册,第1792页。
(58)《周礼折衷》,《文集》卷106,第15页。
(59)《周礼折衷》,《文集》卷105,第64、73页;卷106,第4、14页。
(60)《周礼折衷》,《文集》卷104,第34、44、5页。
(61)《彭山李肩吾字通序》,《文集》卷53,第1页。
(62)《抚州崇仁县玉清观道士黄石老工古篆以李公父书来问字》,《文集》卷5,第4页。
(63)《答巴州郭通判》,《文集》卷36,第2页。
(64)《回牟总干》,《文集》卷37,第11页。
(65)《答丁大监》,《文集》卷34,第11页。
(66)《答遂宁李侍郎》,《文集》卷34,第14页。
(67)《答刘提干》,《文集》卷34,第5页。
(68)《潘舍人集篆韵序》,《文集》卷53,第15页。
(69)《彭山李肩吾字通序》,《文集》卷53,第1页。
(70)《题陈思书苑菁华》,《文集》卷65,第7页。
(71)《师友雅言》,《文集》卷109,第53页。
(72)参见《文集》卷3《次韵张太愽得余所遗二程先生集辩二程戏邵子语》、卷5《抚州崇仁县玉清观道士黄石老工古篆以李公父书来问字》、卷34《答刘提干》。
(73)《答刘提干》,《文集》卷34,第5页。
(74)《潘舍人集篆韵序》,《文集》卷53,第16页。
(75)《洪氏天目山房记》,《文集》卷49,第5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