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补性依赖与中澳贸易关系再审视——基于增加值贸易的实证分析
Complementary Reliance and an Re-examination of China-Australia Trade—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Value-added Trade
作者:余振;吴小灵;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19,221(02):-56-64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中澳贸易;增加值贸易;依存度;收益分解;竞争性与互补性
Key words: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一带一路’相关国家贸易竞争与互补关系研究”(16ZDA039);;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异质性视角下中国贸易与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研究”(18YJA790099);;
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课题“中国与澳大利亚战略关系研究”(17GBA068)
中文摘要
近年来,中澳贸易关系日益密切,但双边政治外交关系却波折不断。从总贸易核算法和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视角对中澳贸易的依存度、收益分解、竞争性与互补性进行再审视后发现:澳大利亚对中国的贸易依存度远高于中国对澳大利亚的贸易依存度;澳大利亚在中澳贸易中的收益率高于中国;中国与澳大利亚呈现互补性贸易关系,但两者的竞争性也不容忽视。因此,从中澳贸易关系的发展来看,中国应该以中澳自由贸易协定为契机,充分开发双方市场潜力,依托"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中澳双边贸易合作,共同应对世界经济不确定性带来的冲击。
参考文献
① 汪素芹:《推动中澳经贸合作发展的基础、契机与思考》,《世界经济研究》2005年第5期,第73-77页;荆林波、袁平红:《中澳经贸关系可持续发展研究》,《国际贸易问题》2015年第1期,第69-78页。
② 马克·比森、李福建:《中澳关系:地缘政治抑或地缘经济》,《国际问题研究》2012年第3期,第38-49页。
(1)何好俊、祝树金:《中澳产业国际竞争力与贸易互补性分析》,《国际经贸探索》2008年第12期,第19-23页。
(2)Yu Sheng, Ligang Song,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Australia-China Bilateral Trade,” Economic Papers, A Journal of Applied Economics & Policy, Vol.27, No.1, 2010, pp.41-56.
(3)谢锐、赖明勇:《基于产品技术含量分类的中澳两国贸易关系研究》,《国际贸易问题》2011年第5期,第42-51页。
(4)高程:《中澳双边贸易中的不对称相互依赖分析》,《当代亚太》2008年第2期,第105-123页。
(5)Robert C. Johnson, “Five Facts about Value-Added Exports and Implications for Macroeconomics and Trade Research,”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Vol.28, No.2, 2014, pp.119-142.
(6)Guillaume Daudin, Christine Rifflart, and Danielle Schweisguth, “Who Produces for Whom in the World Economy?” 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Revue Canadienne Déconomique, Vol.44, No.4, 2011, pp.1403-1437.
(7)Robert Koopman, Zhi Wang, Shangjin Wei, “Tracing Value-Added and Double Counting in Gross Exports,” 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Vol.104, No.2, 2012, pp.459-494; Zhi Wang, Shangjin Wei, Kunfu Zhu, “Quantifying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Sharing at the Bilateral and Sector Levels,” NBER Working Paper, No.19667, 2013.
(8)李昕、徐滇庆:《中国外贸依存度和失衡度的重新估算——全球生产链中的增加值贸易》,《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1期,第29-55页。
(9)数据来源于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World Input-Output Database, WIOD), http://www.wiod.org/release16, 最新数据更新于2016年11月,包含了世界上43个国家2000年至2014年的投入产出数据。
(10)数据来源于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World Input-Output Database, WIOD), http://www.wiod.org/release16, 最新数据更新于2016年11月,包含了世界上43个国家2000年至2014年的投入产出数据。
(11)王直、魏尚进、祝坤福:《总贸易核算法:官方贸易统计与全球价值链的度量》,《中国社会科学》2015年第9期,第131-140页。
(12)数据来源于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World Input-Output Database, WIOD), http://www.wiod.org/release16, 最新数据更新于2016年11月,包含了世界上43个国家2000年至2014年的投入产出数据。
(13)王直、魏尚进、祝坤福:《总贸易核算法:官方贸易统计与全球价值链的度量》,《中国社会科学》2015年第9期,第131-140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