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的清代以来西南山地民族分布演变研究——以云南省禄劝县掌鸠河流域为例的考察
A GIS-based Study on the Changing Distribution of Mountain Peoples in Southwest China since the Qing Dynasty——A Case Study of the Zhangjiu River Basin in Luquan County, Yunnan Province
作者:霍仁龙;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19,222(03):-165-176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民族分布;西南山地;清代以来;多学科方法;GIS
Key words:
基金项目:
中文摘要
民族的水平和垂直分布演变研究对探讨历史上西南山地民族关系和山地环境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多学科方法的综合运用为量化研究百年尺度的西南山地民族空间分布及其演变过程提供了可能。清代以来,在西南山地典型的中小流域——掌鸠河流域内,彝族、汉族和苗族等三个主体民族的水平和垂直分布发生了重要变化。在水平分布上,各民族具有不同的扩展方向和集聚程度,逐渐打破了清代初期聚居分布的格局,形成了今天流域内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现象。在垂直分布上,流域内的主体民族逐渐形成了分异明显的地带性特征,从低海拔到高海拔依次分布着汉族、彝族和苗族。地形和海拔因素、民族迁徙、战争和制度政策等共同影响着历史上西南山地民族的空间演变过程。
参考文献
(1)张善余等:《人口垂直分布规律和我国山区人口合理再分布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3页;邓祖涛、陆玉麒、尹贻梅:《山地垂直人文带研究》,《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年第2期,第11-14页。
(2)参见方国瑜:《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下,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218-1236页;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64-172页。
(3)方国瑜:《清代云南各族劳动人民对山区的开发》,《思想战线》1976年第1期,第70-74页。
(4)本文所指山地民族为生活在云南高原山地中的民族,包括研究区域内坝区、半山区和山区的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非专指生活于高山之上的民族。
(5)这类研究包括方国瑜:《彝族史稿》,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4年;尤中:《云南民族史》,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安介生:《历史民族地理》,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年;管彦波:《民族地理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等。
(1)参见张其昀:《中华民族之地理分布》,《地理学报》1935年第1期,第21-52页;张其昀:《中华民族之地理分布(续)》,《地理学报》1935年第2期,第91-128页;凌纯声:《云南民族的地理分布》,《地理学报》1936年第3期,第533-550页;陶云逵:《几个云南土族的现代地理分布及其人口之估计》,《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七本第四分册,1939年,第419-447页;尹绍亭:《试论云南民族地理》,《地理研究》1989年第1期,第40-49页;陈国生、杨晓霞:《明代贵州民族地域性研究》,《贵州民族研究》1997年第1期,第90-98页。
(2)詹姆士·斯科特:《逃避统治的艺术:东南亚高地的无政府主义历史》,王晓毅译,北京:三联书店,2016年。
(3)邓祖涛、陆玉麒、尹贻梅:《我国山地垂直人文带研究综述》,《热带地理》2004年第3期,第242-245页。
(4)本文所研究的掌鸠河流域限定在禄劝县境内的流域主体部分,不包括位于武定县境内的部分支流区域。
(5)此处掌鸠河长度和流域面积是利用ArcG IS软件通过DEM数据计算得出。
(6)民国《禄劝县志》卷1《天文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75年,第72页。
(7)《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8页。
(8)《元史》卷61《地理志四》,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1462页。
(9)罗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被识别为彝族的一支,为方便长时段的表达,行文中有时会将历史上的罗婺表述为彝族。
(10)何耀华:《武定凤氏本末笺证》,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年,第19页。
(11)《元史》卷61《地理志四》,第1457页。
(12)嘉庆《大清一统志》卷492《武定直隶州》,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丛刊》第13卷,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699页。
(1)檀萃辑:乾隆《农部琐录》卷8《职官志》,云南省图书馆传抄清乾隆四十五年刻本。
(2)民国《禄劝县志》卷3《风土志·风俗》,第166页。
(3)《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志》,第117-118页。
(4)方国瑜:《清代云南各族劳动人民对山区的开发》,《思想战线》1976年第1期,第70-74页;尹绍亭:《试论云南民族地理》,《地理研究》1989年第1期,第40-49页。
(5)聚落的始迁民族是指一个聚落中最先迁入并创建聚落的民族。
(6)康熙《禄劝州志》卷上《风俗》,云南省图书馆传抄康熙五十八年刻本。史料中提到的族群名称“”“”“”等,本文皆改为“摆”“傈”“罗”。
(7)檀萃辑:乾隆《农部琐录》卷12《种人传》;民国《禄劝县志》卷3《种人志》,第177-187页。
(8)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编:《云南省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地名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222页。
(1)具体方法参见霍仁龙、杨煜达、满志敏:《云南省掌鸠河流域近300年来聚落空间演变》,《地理研究》2016年第9期,第1647-1658页。
(2)霍仁龙、杨煜达:《田野调查和GIS方法在近300年来小尺度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中的应用》,《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8年第4期,第62-69页。
(1)30m分辨率GDEMV2数据。数据来源于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国际科学数据镜像网站(http:∥www.gscloud.cn)。
(2)管彦波:《民族地理学》,第530-532页。
(3)参见方国瑜:《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下,第1128-1236页;尤中:《云南民族史》,第459-562页。
(4)民国《禄劝县志》卷3《风土志》,第166-167页。
(5)檀萃辑:乾隆《农部琐录》卷11《人物下·凤氏本末》。
(6)刘文征:天启《滇志》卷30《羁縻志十二》,古永继点校,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996页。
(7)以上引文参见《武定军民府土官知府凤氏世袭脚色》,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丛刊》第7卷,第283-284页。
(8)傅恒等编纂:《皇清职贡图》,扬州:广陵书社,2008年,第457页。
(9)康熙《禄劝州志·凡例》。
(1)民国《禄劝县志》卷3《种人志》,第177页。
(2)以上引文参见康熙《禄劝州志》卷上《风俗志·种人》。
(3)李廷宰:《驱逐常应运将二十四马改土归流编甲申文》,康熙《禄劝州志》卷下《艺文志》。
(4)雍正《云南通志》卷4《建置志》,南京: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1988年,第313页。
(5)李廷宰:《清查常应运私垦田地应科微粮银数目详文》,康熙《禄劝州志》卷下《艺文志》。
(6)平均中心是一系列点的地理中心(或密度中心),可以反映地理数据的分布趋势;方向分布(又称标准差椭圆)可以汇总地理要素的空间特征,如中心趋势、离散和方向趋势,是分析具有方向性的地理数据的有效手段。
(7)霍仁龙:《云南省禄劝县田野调查报告》,待刊。
(8)方国瑜:《彝族史稿》,第562-563页。
(1)周懋相:《条议兵食疏》,刘文征:天启《滇志》卷22《艺文志》,第752-753页。
(2)时建文编:《禄劝县大缉麻村时氏家谱》(稿本),2006年。
(3)霍仁龙:《清代以来掌鸠河流域的人口发展和土地开发研究》,《历史地理》第36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205-223页。
(4)民国《禄劝县志》卷3《风土志》,第166页。
(5)《清圣祖实录》卷279,康熙五十七年六月乙未,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736页;蒋陈锡:《奏请委官设兵驻守撒甸疏》,康熙《禄劝州志》卷下《艺文志》。
(6)甘国璧:《奏请将武定府同知移驻撒甸并请给关防疏》,康熙《禄劝州志》卷下《艺文志》。
(7)缪鸾和:《禄劝县九个单位名称的少数民族初步调查报告》,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丛刊》第13卷,第420页。
(1)霍仁龙:《清代以来掌鸠河流域的人口发展和土地开发研究》,第205-223页。
(2)霍仁龙、杨煜达:《近三百年来西南山区聚落多椰树村的移民与开发研究》,《历史地理》第28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207-225页。
(3)檀萃辑:乾隆《农部琐录》卷12《种人传》。
(4)民国《禄劝县志》卷3《种人志》,第186页。
(1)张善余等:《人口垂直分布规律和中国山区人口合理再分布研究》,第3页。
(2)孟向京、贾绍凤:《中国省级人口分布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地理研究》1993年第3期,第56-63页。
(3)詹姆士·斯科特:《逃避统治的艺术:东南亚高地的无政府主义历史》,第169-170页。
(4)尹绍亭:《试论云南民族地理》,《地理研究》1989年第1期,第40-49页。
(5)陈国生、杨晓霞:《明代贵州民族地域性研究》,《贵州民族研究》1997年第1期,第90-98页。
(6)《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志》编纂委员会:《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志》,第3、85、88页。
(7)体计算方法参见霍仁龙:《大数据时代下西南山地环境变化的自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小区域尺度的地形与坡向分析》,《云南大学学报》2017年第4期,第64-70页。
(8)图中苗族聚落平均海拔的计算去掉了创建于1750-1800年间的一个异常聚落数据。
(1)霍仁龙、杨煜达、满志敏:《云南省掌鸠河流域近300年来聚落空间演变》,《地理研究》2016年第9期,第1647-1658页。
(2)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农业局编:《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农业志》,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35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