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少数民族文献的经史双重特性——以白族文献《白古通纪》为例
On Minority Literature as Both Sacred Classics and Historical Records——With Bai Gu Tong Ji (白古通记) as a Case
作者:段玉明;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19,222(03):-134-142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少数民族文献;亦经亦史;《白古通纪》
Key words: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多卷本《中国寺观文化史》”(13&ZD079)
中文摘要
汉文文献"经""史"两分。"经"以载道,属于神圣叙事;"史"以证道,属于历史叙事。然而在少数民族文献里,神圣叙事与历史叙事常常混融不辨。《白古通记》是一部著名的白族古代文献,对它的考察证实,少数民族文献具有亦经亦史的双重特性,应当置于少数民族各自的历史文化处境予以认识和运用。以经掩史或以史掩经,都将错会这些少数民族文献编撰的真质本义。
参考文献
① 黄叔琳注、李详补注、杨明照校注拾遗:《增订文心雕龙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26页。
② 参见侯冲:《白族心史——〈白古通记〉研究》,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云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页。
③ 参见王叔武:《云南古佚书钞》(增订本),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53页。
(1)参见方国瑜:《云南史料目录概说》,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109页。
(2)参见江燕:《〈白古通记〉与云南鸡足山山名出现的时间》,《云南文献》1994年合刊,第158-160页;侯冲:《〈白古通记〉与白族民间书面文学》,《民族艺术研究》1997年第3期,第75-79页;侯冲:《试论〈白古通记〉的成书年代》,《云南学术探索》1996年第2期,第25-28、34页。
(3)参见侯冲:《白族心史——〈白古通记〉研究》,第85-95页。
(4)王叔武:《云南古佚书钞》(增订本),第56-72页。
(5)参见李家瑞:《用文物补正南诏及大理国的纪年》,《历史研究》1958年第7期,第55-74页;张增祺:《大理国纪年资料的新发现》,《考古》1977年第3期,第197-199页;张增祺:《关于南诏、大理国纪年资料的订正》,《考古》1983年第1期,第68-69、74页;张增祺:《〈中兴图传〉文字卷所见南诏纪年考》,《思想战线》1984年第2期,第58-62页。
(6)木芹:《南诏野史会证》,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74页。
(7)参见李霖灿:《南诏大理国新资料的综合研究》,台北:中研院民族学研究所,1967年,第3-4页。
(8)《宋史》卷四八八《大理国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4073页。
(9)参见李霖灿:《南诏大理国新资料的综合研究》,第3-5页。
(10)方国瑜:《云南史料目录概说》,第108页。
(11)侯冲:《白族心史——〈白古通记〉研究》,第36页。
(12)《元史》卷四,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59页。
(13)参见方国瑜:《试论“大理图志”诸问题》,《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1期,第135-146页。
(14)转引自周钟岳等:《新纂云南通志》卷九三《金石志》,刘景毛等点校,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5册,第269页。
(15)师范:《滇系》卷七之六,光绪丁亥刻本,第14册,第32页A。
(16)参见侯冲:《白族心史——〈白古通记〉研究》,第69-71页。
(17)王叔武:《大理行记校注云南志略辑校》,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年,第72-82页。
(18)以上序跋转引自方国瑜:《云南史料目录概说》,第107页。
(19)寂裕:《白国因由》,大理:大理白族自治州图书馆印行,1984年,第30页。
(20)方国瑜:《云南史料目录概说》,第109页。
(21)侯冲:《白族心史——〈白古通记〉研究》,第55页。
(22)侯冲:《白族心史——〈白古通记〉研究》,第75页。
(23)参见方国瑜:《略论白族的形成》,林超民编:《方国瑜文集》第四辑,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99-108页。
(24)何耀华主编:《云南通史》第三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158页。
(25)赵吕甫:《云南志校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127页。
(26)范建华等:《爨文化史》,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9页。
(27)参见王吉林:《唐代南诏与李唐关系之研究》,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92年,第2-6页。
(28)《史记》卷一一六,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993页。
(29)《诸子集成》,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第8册,第54页。
(30)《新唐书》卷二二二下《南蛮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6321页。
(31)《后汉书》卷八六,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2848页。
(32)刘琳:《华阳国志校注》(修订版),成都:成都时代出版社,2007年,第189页。
(33)转引自王叔武:《云南古佚书钞》(增订本),第59页。
(34)张道宗:《纪古滇说原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史部第225册,第148页上。
(35)张道宗:《纪古滇说原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25册,第149页上。
(36)转引自王叔武:《云南古佚书钞》(增订本),第62页。
(37)尤中:《僰古通纪浅述校注》,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7页。
(38)转引自王叔武:《云南古佚书钞》(增订本),第60-61页。
(39)张道宗:《纪古滇说原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25册,第148页上下。
(40)“十六国”即“十六大国”,为佛在世时的十六个国家。
(41)此处所谓“汉人”应是指迁居于云贵高原的汉人。
(42)木芹:《南诏野史会证》,第17-18页。
(43)连瑞枝:《隐藏的祖先:妙香国的传说和社会》,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第236页。
(44)张道宗:《纪古滇说原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25册,第148页下-149页上。
(45)转引自王叔武:《云南古佚书钞》(增订本),第64-66页。“观音七化”之前三化均是化为梵僧乞食细奴逻家,第四、第五化是化教穷石村,第六化是化教李作灵,第七化是化为阿嵯耶观音。
(46)连瑞枝:《隐藏的祖先:妙香国的传说和社会》,第236页。
(47)寂裕:《白国因由》,第2-29页。按,扩展后的“观音十八化”为:观音初出大理国第一、观音化身显示罗刹第二、观音乞罗刹立券第三、观音诱罗刹盟誓第四、观音展衣得国第五、观音引罗刹入石舍第六、天生细奴罗主白国第七、茉莉羌送子与黄龙第八、波细背幼主移居蒙舍观音授记第九、观音雕像遗爱第十、观音口授方广经辞张敬入寂第十一、普哩降观音第十二、观音利人民化普哩第十三、观音化白夷反邪归正第十四、观音以神通化二苍人第十五、观音累世行化救劫第十六、大杨明追段思平观音救护第十七、段思平讨大杨明观音指路第十八。
(48)方国瑜:《云南史料目录概说》,第108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