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泛广告化”传播的符号学机制
A Study on the Semiotic Mechanism of Pan-Advertization
作者:饶广祥;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19,222(03):-126-133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泛广告化;文本意向性;体裁;标出性;符号学机制
Key words:
基金项目:四川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全球传播时代商品符号学的发展研究”(skqy201611)
中文摘要
广告作为当代最活跃的传播方式之一,是反映文化演变的直接体裁。新媒介的发展、消费模式的演变,都会极大地影响广告形态的变化,进而影响传播文化的基质。有关新媒介影响下广告变化的研究,大多聚焦于具体操作技巧,忽略了广告体裁演变这一更为深层的维度。从符号学的角度分析,新媒介语境下广告发生的最大变化是出现了"泛广告化"。当前,泛广告化既表现在剧情广告、原生广告等新形态的大量涌现,也表现为植入广告、冠名赞助等传统泛广告形式的规模壮大。广告从新闻等信息类型中独立出来,成为独具风格的标出项,并形成其文本意向性。而泛广告化则让广告从传播活动标出项翻转为非标出项,成为信息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此过程中,广告文本的意向性融合了新闻、MTV、微博等文本的意向性,呈现了多元化的趋势,由此弥合了接收者想要接受的文本和强行置入的广告之间的分歧,推动了当代广告传播的全面演化。
参考文献
(1)“Finding Brand Success in the Digital World,” https://www.forbes.com/sites/forbesagencycouncil/2017/08/25/finding-brand-success-in-the-digital-world/#5ff60692626e,Aug 25,2017.
(2)饶广祥:《从文本形式定义广告:广告符号学的观点》,《甘肃社会科学》2012年第6期,第152页。
(3)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辩证法——哲学断片》,渠敬东、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47、148页。
(4)参见阿尔·里斯、劳拉·里斯:《公关第一,广告第二》,罗汉、虞琦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5)李建军、 刘会强、刘娟:《强势传播与柔性传播:对外传播的新向度》,《东北师大学报》2014年第3期,第190-195页。
(6)Shintaro Okazaki,Barbara Mueller,Charles R.Taylor,“Measuring Soft-sell versus Hard-sell Advertising Appeals,” Journal of Advertising,Vol.39,No.2,2010,pp.5-20.
(7)王菲:《媒介融合中广告形态的变化》,《广告大观》(理论版)2007年第6期,第17-21页。
(8)黎明:《“互联网+”背景下广告形态的发展趋向》,《湖北大学学报》2016年第2期,第115-119页。
(9)《两年价格上涨6倍,创意中插广告能否取代传统广告位置》,http:∥tech.163.com/17/0926/07/CV89R61E00097U7R.html,2017年9月26日。
(10)《〈奔跑吧〉冠名费高达5亿!广告商为何如此钟爱综艺节目?》,http://cnews.chinadaily.com.cn/2017-04/21/content_29023709.htm。
(11)刘立丰:《论广告研究中的“泛广告”问题》,《广告大观》(理论版) 2017年第2期,第17页。
(12)迈克尔·埃默里、爱德温·埃默里:《美国新闻史——大众传播媒介解释史》,展江、殷文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第1页。
(13)赵毅衡:《符号学原理与推演》,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 279-293页。
(14)迈克尔·埃默里、爱德温·埃默里 《美国新闻史——大众传播媒介解释史》,第17、30页。
(15)朱丽安·西沃卡:《肥皂剧、性和香烟——美国广告200年经典范例》,周向民、田力男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1年,第51页。
(16)黄升民:《中国广告20年》,第2集,北京:武警音像出版社,2001年。
(17)陈刚等:《创意传播管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年,第1-58页。
(18)饶广祥:《广告符号学》,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9页。
(19)赵毅衡:《文化符号学中的“标出性”》,《文艺理论研究》2008年第3期,第2-12页。
(20)苏婧:《从广告史视角看广告新闻化现象》,《新闻世界》2012年第4期,第132页。
(21)Franz Brentano,Psychology from an Empirical Standpoint,London:Routledge,1995,p.88.
(22)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李幼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210-211页。
(23)赵毅衡:《文本意向性:叙述文本的基本模式》,《文艺争鸣》2014年第5期,第79页。
(24)赵毅衡:《文化符号学中的“标出性”》,《文艺理论研究》2008年第3期,第2-12页。
(25)Jerrid Grimm,“A Brief History of Native Advertising,” http://www.pressboardmedia.com/a-brief-history-of-native-advertising/,December 17,2015.
(26)“IAB Native Advertising Playbook2,” http://www.iab.net/media/file/IAB-Native-Advertising-Playbook2.pdf,December 4,2013.
(27)喻国明:《镶嵌、创意、内容:移动互联广告的三个关键词——以原生广告的操作路线为例》,《新闻与写作》2014年第3期,第48-52页。
(28)康瑾:《原生广告的概念、属性与问题》,《现代传播》2015年第3期,第112页。
(29)《比想象中更极客,戴森是怎样一家公司?》,https://promotion.zhihu.com/p/19700777,2016年5月10日。
(30)《知乎五年,耿直boy周源终于开口谈钱!要凭原生广告赚回本,靠谱吗?》,http://www.sohu.com/a/75969575_209903,2016年5月18日。
(31)熊维洲:《原生广告的四大流派》,http://www.huxiu.com/article/110925/1.html,2015年3月24日。
(32)娜奥米·克莱恩:《No Logo:颠覆品牌全球统治》,徐诗思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9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