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下半场”中传媒经济的人类“尺度”:一种基于互联网圈子的推演
The Human “Dimension” of Media Economy in the “Second Half” of Internet: A Deduction Based on the Online Clique
作者:朱天;张诚;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19,222(03):-119-125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互联网圈子;传媒经济;经济社会学;集成经济
Key words: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媒介融合背景下西部地区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研究”(17BXW035)
中文摘要
在经济社会学视野下,作为当下社会过程"突出部"之一的互联网圈子已触发了一条传媒经济的链式反应:首先,互联网圈子(层)于消费侧分别以"局域网""整体网"及其再勾连,"互动环""互动链"及其再链接重织了需求结构与决策机理;受其影响,生产侧的互联网圈子一方面能够与专业机构以动态竞合的方式制造意义,另一方面又得以营造出众投(筹)与担保两种货币融通动线来冲抵风险;最后,在不同利益的驱动下,互联网圈子的上述影响被有机组装最终构筑起传媒经济集成的市场取向与公共取向,前者围绕亚文化系统展开经济要素的定向集成,后者由政府授权于媒体来主导但不排斥其他社会力量。
参考文献
① 参见田莺:《数据化、智能化:互联网“下半场”的逻辑与进路——2017中国传媒经济与管理年会综述》,《新闻界》2018年第3期,第88-93页。
② 参见喻国明:《互联网发展的“下半场”:传媒转型的价值标尺与关键路径》,《当代传播》2017年第4期,第4-6页。
③ 参见查尔斯·霍顿·库利:《社会过程》,洪小良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第3页。
④ Frank Dobbin,“The Sociology View of the Economy,” in Frank Dobbin,ed.,The New Economic Sociology:A Reader,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4,p.4.
⑤ 参见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26页。
⑥ 朱天、张诚:《概念、形态、影响:当下中国互联网媒介平台上的圈子传播现象解析》,《四川大学学报》2014年第6期,第71-80页。
(1)参见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8年8月20日,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808/P020180820630889299840.pdf,2018年8月23日。
(2)Mark Granovetter,“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Vol.91,No.3,1985,pp.481-510.
(3)John Padgett and Paul Mclean,“Economic Credit in Renaissance Florence,” Journal of Modern History,Vol.83,No.1,2011,pp.1-47.
(4)参见黄可、柯惠新:《本源、动力与核心:媒介消费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研究》,《新闻与传播研究》2014年第4期,第26-41页。
(5)参见金韶、倪宁:《“社群经济”的传播特征和商业模式》,《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6年第4期,第113-117页。
(6)参见曲慧、喻国明:《超级个体与利基时空:一个媒介消费研究的新视角》,《新闻与传播研究》2017年第12期,第51-61页。
(7)参见李智超、罗家德:《中国人的社会行为与关系网络特质——一个社会网的观点》,《社会科学战线》2012年第1期,第159-164页。
(8)Richard Swedberg,“Market in Society,” in Neil Smelser and Richard Swedberg,eds.,The Handbook of Economic Sociology,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5,p.240.
(9)喻国明:《嵌入圈子功能聚合跨界整合——“关系革命”背景下传媒发展的关键词》,《新闻与写作》2012年第6期,第54-57页。
(10)参见黄旦、李暄:《从业态转向社会形态:媒介融合再理解》,《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6年第1期,第13-20页。
(11)参见陆晔、周睿明:《“液态”的新闻业:新传播形态与新闻专业主义再思考——以澎湃新闻“东方之星”长江沉船事故报道为个案》,《新闻与传播研究》2016年第7期,第24-46页。
(12)Brian Uzzi,“Social Structure and Competition in Interfirm Networks:The Paradox of Embeddednes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Vol.42,No.1,1997,pp.35-67.
(13)参见约翰·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王晓珏、宋伟杰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第32页。
(14)参见谭天:《新媒体经济是一种关系经济》,《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年第6期,第121-125页。
(15)喻国明、樊拥军:《集成经济:未来传媒产业的主流经济形态——试论传媒产业关联整合的价值构建》,《编辑之友》2014年第4期,第6-9页。
(16)Richard Swedberg,Principles of Economic Sociology,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3,p.132.
(17)Swedberg,Principles of Economic Sociology,p.157.
(18)参见张春华:《传媒体制、媒体社会责任与公共利益——基于美国广播电视体制变迁的反思》,《国际新闻界》2011年第3期,第58-64页。
(19)参见亚当·斯密:《国富论》,南京:译林出版社,2016年,第22页。
(20)Max Weber,Economy and Society: An Outline of Interpretive Sociology,Berkeley and 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8,pp.22-23.
(21)Baker Wayne,“Markets as Networks:A Multimethod Study of Trading Networks in a Securities Market,” Ph.D.diss.,Department of Sociology,Northwestern University,1981,p.211.Cited in Swedberg,Principles of Economic Sociology,p.125.
(22)参见戴维·波普诺:《社会学》,李强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14页。
(23)参见代玉梅:《自媒体的传播学解读》,《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年第5期,第4-11页。
(24)参见罗伯特·G·皮卡德:《媒介经济学:概念与问题》,赵丽颖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4页。
(25)参见迈克尔·R·所罗门、卢泰宏、杨晓燕:《消费者行为学(第8版·中国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354页。
(26)参见蔡骐:《网络虚拟社区中的趣缘文化传播》,《新闻与传播研究》2014年第9期,第5-23页。
(27)参见徐翔:《社交媒体传播中的“影响力圈层”效应——基于媒体样本的实证挖掘与分析》,《同济大学学报》2017年第3期,第48-58页。
(28)参见迈克尔·R·所罗门、卢泰宏、杨晓燕:《消费者行为学(第8版·中国版)》,第357-358页。
(29)参见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夏铸九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187-188页。
(30)参见张志安、吴涛:《互联网与中国新闻业的重构——以结构、生产、公共性为维度的研究》,《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6年第1期,第44-50页。
(31)参见喻国明:《互联网是一种“高维”媒介——兼论“平台型媒体”是未来媒介发展的主流模式》,《新闻与写作》2015年第2期,第41-44页。
(32)参见阿尔温·托夫勒:《第三次浪潮》,朱志焱、潘琪、张焱译,北京:三联书店,1983年,第346页。
(33)Pierre Bourdieu,“The Forms of Capital,” in John Richardson,ed.,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Sociology of Education,New York:Greenwood Press,1986,pp.241-258.
(34)参见周群力、丁聘聘:《姓氏与信用:农户信用评级中的宗族网络》,《世界经济》2013年第8期,第125-144页。
(35)Gregory Mankiw,Principles of Economics,Stanford:Cengage Learning,2015,p.549.
(36)参见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金融研究》2012年第12期,第11-22页。
(37)参见刘军:《社会网络分析导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114页。
(38)参见陈端:《2015—2016中国传媒投融资领域模式创新与风险剖析》,《中国出版》2016年第14期,第3-8页。
(39)参见彭兰:《网络传播与社会人群的分化》,《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第88-94页。
(40)亚当·斯密:《国富论》,第292页。
(41)参见樊拥军、喻国明:《传媒集成经济在实现突破性发展中的价值》,《编辑之友》2015年第12期,第5-10页。
(42)参见喻国明、樊拥军:《传媒产业集成经济平台的建构——兼论集成经济下的复合经济效益》,《当代传播》2015年第1期,第57-59页。
(43)参见胡珏、王嘉婧、徐雪洁:《中国传媒业投融资:发展与创新》,《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8年第1期,第134-142页。
(44)参见夏义堃:《公共信息服务的社会选择——政府与第三部门公共信息服务的相互关系分析》,《中国图书馆学报》2004年第3期,第20-25页。
(45)参见冯建华:《公共传播的意涵及语用指向》,《新闻与传播研究》2017年第4期,第113-119页。
(46)参见弥尔顿:《论出版自由》,吴之椿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19-20页。
(47)参见周毅、吉顺权:《公共信息服务社会共治模式构建研究》,《中国图书馆学报》2015年第5期,第111-124页。
(48)参见韦路、丁方舟:《论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研究转型》,《浙江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第93-103页。
(49)参见崔保国:《传媒经济学研究的理论范式》,《新闻与传播研究》2012年第4期,第85-94页。
(50)Richard Swedberg and Mark Granovetter,“Introduction,”in Mark Granovetter and Richard Swedberg,eds.,The Sociology of Economic Life,Boulder:Westview Press,1992,p. 6.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