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辩驳中展开的异质现代性:平原诗社的成都书写
The Pingyuan Poetry Society: Unique Poetical Writing Based on the Local Experience in Chengdu
作者:段从学;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19,222(03):-103-110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平原诗社;何其芳;成都形象;现代性;人类学叙事
Key words:
基金项目:西南交通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团队项目“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学研究”(2682018WXTD02)
中文摘要
通常被当作七月诗派一部分的平原诗社,实际上是在何其芳等人的影响下开始诗歌创作和文学活动的。平原诗人们的成长,也不是简单地接受既有主导价值和文坛秩序,汇入现代文学主潮的单向过程,而是立足于成都本土生存体验,有意识地对何其芳等人留下的"成都形象"展开抗辩性书写,由此展示和确立自身的历史存在。这种在人类学视野中展开的抗辩性书写,给以现代性视野为核心的中国新诗和中国新文学提供了独特的文学经验。
参考文献
① 李怡:《抗战文学的补遗:作为七月诗派的“平原诗人”》,《文艺争鸣》2015年第8期,第22页。
② 段从学:《中国·四川抗战新诗史》,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5年,第260-267页。
③ 陈敬容:《后方小都市》,《笔阵》1939年第2期,第2页。
④ 何其芳:《成都,让我把你摇醒》,《何其芳全集》第1卷,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28页。
(1)深渊(何满子):《给平原的歌手们——诗祝“平原诗社”并跋》,《新蜀报·蜀道》副刊,1942年12月9日。
(2)白堤:《想着开花的城市》,海梦主编:《中国当代诗人传略》第四集,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3年,第60页。
(3)葛珍:《索居》,《远方一棵树》,都江堰:玉垒诗社,1993年,第43-44页。
(4)寒笳:《祖国的战斗的行列》,《华西文艺》1940年第5期,第79页。
(5)老舍:《可爱的成都》,《老舍全集》第1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第314-316页。
(6)何其芳:《给艾青先生的一封信》,《何其芳全集》第6卷,第477页。
(7)何其芳:《一个平常的故事》,《何其芳全集》第2卷,第80页。
(8)汉娜·阿伦特:《人的境况》,王寅丽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09页。
(9)王富仁:《创造社与中国社会的青年文化》,《王富仁自选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81-182页。
(10)许伽:《古城,我爱你》,《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文学书系》第14卷,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年,第552页。
(11)深渊(何满子)的这组诗,先后刊发在成都《战时文艺》、桂林《大公报·文艺》副刊,以及衡阳《力报·半月新诗》副刊等处。本文引用,据1941年12月15日出版的《战时文艺》第1卷第2期,第2-5页。
(12)张恨水:《蓉行杂感》,施康强编:《四川的凸现》,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第121页。
(13)段公爽:《入康记·两种成都人》,康定:西康 《民国日报》社,1941年,第20页。
(14)范方羊:《露天茶座——呈若嘉》,《新蜀报·蜀道》副刊,1942年8月6日。
(15)范方羊:《诗二章》,《新蜀报·蜀道》副刊,1942年5月21日。
(16)波德莱尔:《现代生活的画家·赞化妆》,《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郭宏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第457-458页。
(17)列奥·施特劳斯:《现代性的三次浪潮》,彭磊、丁耘译,刘小枫编:《苏格拉底问题与现代性》,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年,第34页。
(18)段从学:《现代性语境中的“何其芳道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3年第5期,第25-38页。
(19)范方羊:《诗二章》,《新蜀报·蜀道》副刊,1942年5月21日。
(20)羊翚:《乡土集》,《涉滩的纤手》,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第374-385页。
(21)蔡月牧:《垦殖季》(组诗),《诗创作》第12期,1942年6月,第21页。
(22)蔡月牧:《向春天》,《力报·新垦地》副刊(衡阳),1942年6月26日。
(23)蔡月牧:《垦殖季·平原》,《诗创作》第12期,1942年6月,第22页。
(24)胡风:《〈七月诗丛〉介绍十一则》,《胡风全集》第5卷,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8页。
(25)杜谷:《山坡》,《新蜀报·蜀道》副刊,1941年1月11日。
(26)杜谷:《好寂寞的岸》,《诗文学》丛刊第1辑《诗人与诗》,1945年2月,第39页。
(27)杜谷:《江·巷·车队》,《抗战文艺》第7卷第1期,1941年1月,第55页。
(28)杜谷:《春天的拱门》,圣野等:《黎明的呼唤》,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31-233页。
(29)杜谷:《西部》,《诗垦地》丛刊第1辑《黎明的林子》,1941年11月,第15页。
(30)胡风:《〈七月诗丛〉介绍十一则》,《胡风全集》第5卷,第38页。
(31)杜谷:《耕作的歌·耕作季》,《抗战文艺》第9卷第3、4期合刊,1944年9月,第56页。
(32)关于“土地”与“国土”之辨,参见段从学:《现代新诗的国家想象:从“地图中国”到“土地中国”》,《文艺争鸣》2017年第8期,第75-89页。
(33)杜谷:《耕作的歌·明天,我们要收割》,《抗战文艺》第9卷第3、4期合刊,第57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