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投资环境视角的中印两国利用FDI规模差异研究
A Study on the Differences of the Scale of FDI Utilization Between China and India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Investment Climates
作者:陈继勇;单航;刘绮霞;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19,222(03):-81-92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FDI;市场规模差异;投资环境;中印两国
Key words: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一带一路’相关国家贸易竞争与互补关系研究”(16ZDA039)
中文摘要
中国和印度都是新兴经济体的主要代表,同时也是新兴经济体中最主要的FDI引进国。但由于国情不同,中印两国利用FDI的规模存在较大差异。投资环境不仅从理论上影响一国利用FDI的规模,实证研究的结果也证实了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市场规模、贸易量和基础设施是造成中国和印度利用FDI规模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与投资国较大的文化差异是中国同印度竞争FDI中的主要劣势。中国应该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增加基础设施投入、加强人文交流等方面着手,进一步提升对外资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1)W.Wei,“China and India:Any Difference in Their FDI Performances?” 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Vol.16,No.4,2005,pp.719-736.
(2)何兴强、王利霞:《中国FDI区位分布的空间效应研究》,《经济研究》2008年第11期,第137-150页。
(3)陈继勇、雷欣:《外商在华直接投资与中国对外贸易相互关系的实证分析》,《世界经济研究》2008年第9期,第3-10、87页。
(4)R.Kok and B.Acikgoz,“Analyses of FDI Determinant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Economics,2009,Vol.36,No.1,pp.105-123.
(5)于津平:《汇率变化如何影响外商直接投资》,《世界经济》2007年第4期,第54-65页;Y.Xing,“Why Is China So Attractive for FDI?The Role of Exchange Rates,” China Economic Review,Vol.2,No.17,2006,pp.198-209.
(6)P.Muruganantham,U.Mittal and S.Sengupta,“A Study on Economic Determinants of Inward FDI in Brics Countries:Panel Data Regression Approach,”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trategies in Volatile and Uncertain Environment for Emerging Markets,Delhi,2017,pp.347-353.
(7)田素华、杨烨超:《FDI进入中国区位变动的决定因素:基于D-G模型的经验研究》,《世界经济》2012年第11期,第59-87页。
(8)杨振兵、张诚:《两税合并后外资企业创新效率提升了吗——来自中国制造业的证据》,《财贸经济》2015年第9期,第19-32页。
(9)沈小燕、王跃堂、杨志进:《企业所得税改革对外商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影响——来自地级城市的经验数据》,《当代财经》2011年第12期,第81-93页。
(10)石卫星、刘满成:《基于中印的人力资本与外商直接投资关系对比研究——卢卡斯悖论存在原因探析》,《宏观经济研究》2017年第4期,第168-175页;世界银行:《2005年世界发展报告:改善投资环境》,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P.N.Satyanand and P.Raghavendran,“Inward FDI in India and Its Policy Context,” Columbia FDI Profiles,March 12,2010,pp.1-15.
(11)马飒、黄建锋:《劳动力成本上升削弱了中国的引资优势吗——基于跨国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国际贸易问题》2014年第10期,第110-120页。
(12)李东阳、鲍洋:《金砖四国引进FDI的区位优势比较研究》,《财经问题研究》2015年第2期,第 110-116页。
(13)刘超、郑忱阳:《劳动成本、国际税收竞争与外资选址》,《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8年第6期,第102-113页。
(14)谢科进、蔡云芝、包尚艳:《劳动力成本上升对我国吸引FDI的影响研究》,《管理世界》2018年第7期,第166-167页。
(15)陈建军、胡晨光:《长三角地区基础设施投资与FDI流入关系的实证研究——一个时间趋势设定下的VECM分析框架》,《国际贸易问题》2007年第11期,第52-58页。
(16)R.Chakrabarti,K.Subramanian and S.Meka,“Localization of FDI Flows:Evidence on Infrastructure as a Critical Determinant,” Journal of Law,Finance,and Accounting,Vol.2,No.1,2017,pp.205-246.
(17)刘绮霞、单航:《中国与印度利用日本FDI的影响因素分析》,《财政科学》2018年第2期,第74-81页。
(18)L.Guiso,P.Sapienza and L.Zingales,“Cultural Biases in Economic Exchange?”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Vol.124,No.3,2009,pp.1095-1131.
(19)孙焱林、胡松:《文化和地理因素对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国际贸易问题》2004年第10期,第 60-64页。
(20)綦建红、李丽、杨丽:《中国OFDI的区位选择:基于文化距离的门槛效应与检验》,《国际贸易问题》2012年第12期,第137-147页。
(21)张华容、王晓轩、黄漫宇:《心理距离对中国OFDI区位选择的影响研究》,《宏观经济研究》2015年第12期,第129-136、152页。
(22)这11个领域的监管法规分别是:开办企业、办理施工许可证、获得电力、登记财产、获得信贷、保护少数投资者、纳税、跨境贸易、执行合同、办理破产和劳动力市场监管。劳动力市场监管的数据没有包括在2019年的营商便利度排名中。
(23)数据来自世界银行数据库。
(24)陈利君等著:《印度投资环境》,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238-257页。
(25)中国的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印度的数据来自印度工业政策和促进部(The Department for Promotion of Industry and Internal Trade)https://dipp.gov.in/about-us/role-and-functions-department-promotion-industry-and-internal-trade.
(26)中国的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印度的数据来自印度工业政策和促进部。
(27)C.Li and S.Tanna,“FDI Spillover Effects in China?s Manufacturing Sector:New Evidence from Forward and Backward Linkages,” Advances in Panel Data Analysis in Applied Economic Research,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pplied Economics,2017,pp.203-222.
(28)陈继勇、盛杨怿:《外商直接投资的知识溢出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经济研究》2008年第12期,第39-49页。
(29)A.Fujimori and T.Sato,“Productivity and Technology Diffusion in India:The Spillover Effects from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Vol.37,No.4,2015,pp.630-651.
(30)P.Thakur and L.Burange,“An Analysis of Productivity Spillovers from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India?s Services Sector,” Foreign Trade Review,Vol.51,No.4,2016,pp.271-286.
(31)分别是奥地利、加拿大、丹麦、德国、芬兰、法国、意大利、日本、韩国、荷兰、葡萄牙、瑞典、瑞士、新加坡、英国和美国。
(32)根据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和数据可获得性,本文选取六个文化维度来测度两国之间的文化距离,分别是权力距离(Power Distance)、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individualism vs Collectivism)、不确定性规避(Uncertainty Avoidance)、男性化与女性化(Masculinity vs Femininity)、长期导向与短期导向(Long-term Orientation vs Short-term Orientation)、自身放纵与约束(Indulgence vs Restraint)。
(33)A.S.Blinder,“Wage Discrimination:Reduced Form and Structural Estimates,”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Vol.8,No.4,1973,pp.436-455.
(34)Wei,“China and India:Any Difference in Their FDI Performances?” pp.719-736.
(35)和是向量,′是的转置.
(36)根据中国和印度的GDP计算得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