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草坪化政治”与生态化政治——兼及政治生态指标测定
On the Politics of Turf Transformation and the Ecological Politics——With a Discussion on the Indexes of Political Ecology
作者:刘京希;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19,222(03):-28-37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政治生态;政治权力生态四定律;草坪化政治;草坪化社会;类草坪政治文化
Key words: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与社会关系变迁研究”(13AZZ002);;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项目“政治生态学论纲”(18JHQ070)
中文摘要
政治生态,概指政治体系内外部关系的实然与应然状态。它是在一定时空状态下,既定政治体系与外部圈层、政治体系与其次体系及要素之间的纵横向结构,在运行过程中所形成与外显的总体性关系状态及其趋势。设定一个可量化的政治生态指标模型,对政治体系的生态化程度进行可观察与度量的分析测度,并以之为依据,为现实政治运作提供评价甚至是预警,无疑有其程序性必要。测定某一政治体系的生态状况的主要指标,就制度层面而言,主要包括政治体系权力来源的正当性程度(民主化程度)、政治体系运行的法治化程度、基本公民权利的保障程度、政府权力的限制程度、政治过程的开放透明程度(清廉程度),以及外部监督机制的完善程度与政治认同程度,它们共同构成判定政治体系生态化程度的综合性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房龙:《人类的故事》,白马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6年,第40-41页。
(2)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176页。
(3)有论者区分了“社会多元化”的两种状态——离散式多元和某种共同体内多元。离散式多元各成分之间互不相干,即《老子》所谓“老死不相往来”;共同体内多元,即多元认可的平台下的多元,它助益于共同体的长期存在。如古代罗马的《万民法》、现代之法治与民主。
(4)2005年温家宝总理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时,钱学森认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学校培养创造发明型人才的模式;二是创新创业型人才在社会上发挥作用,脱颖而出的机制。
(5)转引自戈登·伍德:《美国革命的激进主义》,傅国英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6页。
(6)顾銮斋:《西方传统文化中的“同意”因子及其传播与交融》,《文史哲》2011年第2期,第138-149页。
(7)转引自罗传芳:《新加坡的价值选择:西方、现代、民主,还是亚洲、传统、儒家》,http://news.163.com/15/0323/15/ALDDSHBM00014SEH.html。
(8)对于“政治生态”,也有学者如此定义:“所谓政治生态,是指政治主体在一定的政治环境下的生存方式,以及在此政治环境下养成的政治习性,同时也指政治主体在一定的政治环境下生存与发展的状态。”郝宇青:《如何理解“政治生态”的内涵》,《探索与争鸣》2015年第11期,第22页。
(9)刘京希:《政治生态论:政治发展的生态学考察》,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40页。
(10)孙关宏:《政治生态视角下的反腐败:兼论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6年第4期,第16-22页。
(11)刘京希:《民主与法治:构建良好党内政治生态的两大制度基石》,《理论与改革》2018年第1期,第26-36页。
(12)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第89页。
(13)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冯克利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135-136页。
(14)“总体性社会”是个社会学概念,指以政治整合取代社会整合的社会类型。其突出特征是政治与行政权力对于社会的无边界总体控制。
(15)寒竹:《左派认为自己是正确传统右派在走邪路》,https:∥news.china.com/history/all/11025807/20150807/20151014_all.html。
(16)《美学者绘中国意识形态光谱东部偏自由西部偏保守》,http://jerkwin.github.io/2015/04/28/。
(17)《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33页。
(18)郭于华:《“草泥马”:互联网时代的“弱者的武器”》,http://www.aisixiang.com/data/25002.html.2009-02-22 19:05:56。
(19)《超级计算机可预测国际大事》,《参考消息》2011年9月11日,第7版。
(20)在国内,已有学者尝试通过可量化的政治生态指数模型与指标体系,来开展政治生态评价。根据夏美武的设计,在政治的公共性、人民性理念支配下,政治生态评价内容应侧重于政治合法性、公平性、自由性、秩序性、福利性、廉洁性和满意度评价,同时,还要兼顾有效性评价和成本性评价,等等。表现为政治活动的效益、效果、回应性、公平性、满意度和效率等方面的评价。参见夏美武:《当代中国政治生态建设研究——基于结构功能分析视角》,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已有学者倾心于不同层面或范围政治生态指数体系的建构与分析。如于晓琪以江苏句容为模板,致力于构建地区政治生态监测评价体系。在实践层面,也有不少具体探索,如哈尔滨、深圳等地就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开展政治生态考核指标体系的建构工作。另参见邢磊、张宗康:《政治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管理观察》2016年第14期,第20-23页;代江波:《党内政治生态评价体系的构建》,《决策与信息》2017年第1期,第25-29页。
(21)也有学者提出“民主信心指数”,以之观照与判断世界范围内民主政治进展的潮起潮落:“大概每20年到25年就构成一个民主信心指数的周期。人们对民主的信心犹如一个钟摆,总是在乐观与悲观之间来回摆动。或者,如同人们所熟悉的宏观经济周期,人们的民主信心指数大体上也呈现出这样‘高涨—衰退—低谷—复苏’的周期性特征。”包刚升:《民主的逻辑》序言,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18年。
(22)政治生态效率是政治系统富有生态特性的又一表征。生态效率指政治系统在信息和能量的输入——输出过程中的信息处理和决策效率。不断提高对政治资源利用的生态效率,是生态体系的不懈追求。政治生态效益核算是提高政治体系运作的生态效果的有效手段。刘京希:《政治生态论:政治发展的生态学考察》,第15页。
(23)“有机稳定”是指由社会自身的协调、有序和公平发展,所内在生发和必然释放出的整体性祥和状态。因此,这种稳定状态完全不同于靠强制性外部力量压制和维系所形成的维稳式“无机稳定”。
(24)吕宁思:《六国学子对公务员态度对比中国最热衷》,http://phtv.ifeng.com/program/zbjsj/detail_2012_09/11/17516612_0.shtml。
(25)《201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http://www.chinagwy.org 2017-10-25 09:14。
(26)《山东公务员招考最高比例1619∶1 多岗位零人报考》,http:∥edu.163.com/11/0401/10/70I259HD00293I4V_all.html。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