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三卷本之学术关系的再辨识——以大卫·哈维的观点为例
Reinterpreting the Academ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ree Volumes of Das Kapital as a Whole
作者:刘林娟;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19,222(03):-21-27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资本论》;三大资本积累模型;资本生产机制
Key words:
基金项目: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创新项目(2018年度)(NJUDPGRA2018)
中文摘要
面对当代诸多西方学者尝试回归政治经济学批判并重构《资本论》的潮流,如何理解《资本论》三卷本之间的关系又再一次成为重要的解读对象。大卫·哈维从三大资本积累模型的角度解读《资本论》三卷本,并将第二卷、第三卷作为研究的重心。我们认为,对于三卷本之间关系的理论定位,既要结合资本主义社会现实来研究第一卷所聚焦的资本生产逻辑及其在当代的表现形式,又要回到《资本论》的原初语境,依据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完整地理解三卷本所涵盖的资本主义生产与再生产过程。惟有如此,才能推进《资本论》在当代的理论效应。
参考文献
① 大卫·哈维:《资本的限度》,张寅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年,第263页。
② 参见大卫·哈维:《资本的限度》,第264页。
(1)大卫·哈维:《资本的限度》,第264页。
(2)大卫·哈维:《资本的限度》,第264-265页。
(3)参见大卫·哈维:《马克思与〈资本论〉》,周大昕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8年,第38-74页。
(4)大卫·哈维:《跟大卫·哈维读(资本论)》第二卷,谢富胜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6年,第6页。
(5)譬如,2018年5月,大卫·哈维在以客座教授身份于南京大学哲学系开展的国际短期课程——哈维邀你来上课:大卫·哈维完整思想肖像的第一次中国描绘——的第三次课的一开始便直接言明这一点。
(6)大卫·哈维:《马克思与〈资本论〉》,第49-50页。
(7)参见大卫·哈维:《资本社会的17个矛盾》,许瑞宋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年,第6-16、30-31、58、63-66页。
(8)参见大卫·哈维:《跟大卫·哈维读〈资本论〉》第一卷,刘英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年,第37页。
(9)参见孙乐强:《〈资本论〉如何走向当代:21世纪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重塑资本逻辑与阶级斗争的辩证法》,《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17年第3期,第25-27页。
(10)罗莎·卢森堡:《资本积累——一个反批判》,载罗莎·卢森堡、尼古拉·布哈林:《帝国主义与资本积累》,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70页。
(11)参见罗莎·卢森堡:《资本积累——一个反批判》,载罗莎·卢森堡、尼古拉·布哈林《帝国主义与资本积累》,第59-80页。
(12)参见罗曼·罗斯多尔斯基:《马克思〈资本论〉的形成》,魏埙等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70-79页。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95-196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