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体系变革与“东方问题”的欧洲化
The Transformation of European System and the Europeanization of the “Eastern Question”
作者:孙兴杰;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19,223(04):-183-191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东方问题”;维也纳体系;侧翼大国;奥斯曼帝国
Key words: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东方问题’与巴尔干化的历史根源”(15FSS005);;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重大培育项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社情调研与中国公共外交对策研究”(2018ZDPY01);吉林大学廉政建设专项研究课题“反腐败外交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2016LZ012);吉林大学青年师生学科交叉培育项目“互联互通的世界秩序与新时代中国外交的选择”(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中文摘要
"东方问题",简单来说就是"土耳其怎么办"的问题。19世纪以来,欧洲强国面临着如何处置不断衰落的奥斯曼帝国的难题。"东方问题"成为欧洲国际体系的一个黑洞,最终成为引爆欧洲体系"内战",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东方问题"并不是到了19世纪才产生的,奥斯曼帝国从15世纪就嵌入到了欧洲国际关系的演变过程之中,是欧洲最先面对的"他者"之一。18世纪中后期,西欧、北欧以及东欧次区域体系相互融合与挤压,欧洲大陆体系与海外殖民体系相互博弈,奥斯曼帝国恰恰处于这种体系挤压的切面上,被动地卷入到了欧洲体系之中。然而,拿破仑战争之后的维也纳体系并没有将"东方问题"纳入其中,从地缘文明的角度,奥斯曼帝国并非欧洲一员,在主观意识上,维也纳体系的设计者也"忽视"了奥斯曼帝国。欧洲体系的变迁改变了"东方问题"的内涵,而"东方问题"也挑战了维也纳体系的僵化与狭隘。希腊革命之后,依靠维也纳体系确立的通过会议体制解决争端的方式就难以奏效了。
参考文献
① 卡尔·波兰尼:《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冯钢、刘阳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页。
② 桑德拉·哈尔珀琳:《现代欧洲的战争与社会变迁》,唐皇凤、武小凯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65页。
③ 亨利·基辛格:《重建的世界》,冯洁音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年。
④ 亨利·基辛格:《大外交》,顾淑馨、林添贵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年,第83页。
(1)Paul W.Schroeder,The Transformation of European Politics,1763-1848,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p.762.
(2)赫德利·布尔、亚当·沃森主编:《国际社会的扩展》,周桂银、储召锋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第135页。
(3)悉纳·阿克辛:《土耳其的崛起》,吴奇俊、刘春燕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35-36页。
(4)路德维希·德约:《脆弱的平衡:欧洲四个世纪的权势斗争》,时殷弘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28页。
(5)L.S.Stavrianos,The Balkans since 1453,New York:Rinehatr & Company,Inc.,1958,p.184.
(6)威廉·H·麦克尼尔:《竞逐富强——公元1000年以来的技术、军事与社会》,倪大昕、杨润殷译,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年,第131页。
(7)尼亚尔·弗格逊:《金权关系——现代世界中的金钱与权力》,蒋显璟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年,第15页。
(8)迈克尔·霍华德:《欧洲历史上的战争》,褚律元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年,第63页。
(9)时殷弘:《现当代国际关系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03页。
(10)Stavrianos,The Balkans since 1453,p.190.
(11)布伦丹·西姆斯:《欧洲:1453年以来的争霸之途》,孟维瞻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年,第111页。
(12)赫德利·布尔、亚当·沃森主编:《国际社会的扩展》,第146页
(13)J.A.R.Marriot,The Eastern Question: An Historical Study in European Diplomacy,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47,p.161.
(14)Stavrianos,The Balkans since 1453,p.198.
(15)约翰·达尔文:《未终结的帝国》,冯宇、任思思、李昕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年,第298页。
(16)Thomas Naff,“The Ottoman Empire and the European States System,” in Heddly Bull and Adam Watson,eds.,The Expansion of International Society,Oxford:Clarendon Press,1984,p.162.
(17)路德维希·德约:《脆弱的平衡:欧洲四个世纪的权势斗争》,第111页。
(18)《国际条约集(1648—1871)》,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年,第238、242页。
(19)马丁·吉尔伯特:《俄国历史地图》,王玉菡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年,第49页。
(20)Bull and Watson,The Expansion of International Society,p.165.
(21)Marriot,The Eastern Question,p.186.
(22)《国际条约集(1648—1871)》,第252页。
(23)于尔根·奥斯特哈默:《世界的演变:19世纪史》,强朝晖、刘风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912页。
(24)Stavrianos,The Balkans since 1453,p.211.
(25)巴巴拉·杰拉维奇:《俄国外交政策的一世纪》,福建师范大学外语系编译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年,第46页。
(26)C·W·克劳利:《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9),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734页。
(27)《土耳其问题在下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304页。
(28)亨利·基辛格:《大外交》,第84页。
(29)Stavrianos,The Balkans since 1453,p.212.
(30)Rene Albrecht Caprie,A Diplomatic History of Europe Since the Congress of Vienna,New York:Harper & Row,Pubilshers Inc.,1973,p.40.
(31)C·W·克劳利:《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9),第731页。
(32)《帕麦斯顿勋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第445页。
(33)Schroeder,The Transformation of European Politics,1763-1848,p.729.
(34)艾瑞克·霍布斯鲍姆:《革命的年代》,王章辉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导言,第2页。
(35)马克·马佐尔:《巴尔干:被误解的“欧洲火药桶”》,刘会梁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91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