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暮年身世经历之自我记忆重构考论——以《经乱离后忆旧游书怀》中相关记述的读解为中心
On the Self-memory of Li Bai's Life Experience——Centered on Li Bai's Narration in His Recalling Those Days after Being Rendered Homeless by War
作者:李芳民;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19,223(04):-135-142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李白;幽州之行;从璘入幕;记忆重构
Key words: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唐代到北宋丝绸之路(陆路)上的驿站、寺庙、重要古籍与文人活动、文学创作及文化传播”(18ZDA241)子项目
中文摘要
李白暮年曾有《经乱离后忆旧游书怀》诗,对其生平经历以往事追忆的方式做了较为完整的叙述。但诗中既有写实性的记述,也有出于某种原因的改写,其中围绕"幽州之行"与"从璘入幕"两大重要经历的叙述,即与其此前所作诗中的相关描写有所参差,这种前后诗作记述上的不一致,可看作是李白对其身世经历的自我记忆重构。他在诗中的记忆重构,既与两次重要经历所涉及的相关人物的特殊性有关,也与其写作此诗特定的情境以及其本人暮年亟欲报效国家的热切企望有关。追询诗中这种重构记忆的成因,对于正确评价李白的人格精神与人生追求都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① 李白流贬的遭际,使他对于交道之反复无常感触甚深。同年所作《赠南平太守之遥二首》其一中曾有 “一朝谢病游江海,畴昔相知几人在?前门长揖后门关,今日结交明日改”的慨叹。本诗中也有“扫荡六合清,仍为负霜草。日月无偏照,何由诉苍昊?良牧称神明,深仁恤交道”语,可见韦良宰对李白的礼遇,使其铭感至深。
(1)詹锳:《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第1691页。
(2)詹锳:《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第1674-1675页。
(3)《资治通鉴》卷二一六、二一七,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6905、6934页。
(4)《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第2728-2729页)于此诗末【备考】下列王琦《年谱》、安旗《李白全集编年校注》、安旗及薛天纬《李白年谱》、薛天纬《李白幽州之行探》、杨明《读李小识》、郁贤皓《李白洛阳行踪新探》、丁立群《李白〈江上答崔宣城〉诗试解》等诸家对此诗的不同理解,可参看。
(5)《资治通鉴》卷二一六“天宝十载”中有记载(第6908-6909页):八月,“安禄山将三道兵六万以讨契丹,以奚骑二千为向导。过平卢千余里,至土护真水,遇雨。禄山引兵昼夜兼行三百余里,至契丹牙帐,契丹大骇。时久雨,弓弩筋胶皆弛,大将何思德言于禄山曰:‘吾兵虽多,远来疲敝,实不可用,不如按甲息兵以临之,不过三日,虏必降。’禄山怒,欲斩之,思德请前驱效死。思德貌类禄山,虏争击,杀之,勇气增倍。奚复叛,与契丹合,夹击唐兵,杀伤殆尽。射禄山,中鞍,折冠簪,失履,独与麾下二十骑走;会夜,追骑解,得入师州。……平卢守将史定方将精兵二千救禄山,契丹引去,禄山乃得免。至平卢,麾下皆亡,不知所出”。
(6)扬·阿斯曼:《文化记忆:早期高级文化中的文字、回忆和政治身份》,金寿福、黄晓晨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28页。
(7)《新唐书》卷八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612页。《旧唐书》卷十一《代宗纪》(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69页)载:宝应元年五月,“丁酉……故庶人太子瑛、鄂王瑶、光王琚并宜复封号。棣王琰、永王璘并与昭雪”。可知肃宗朝对李璘及其东巡是做出有罪认定的。
(8)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中在叙及李白从璘事时,有“苏武先还汉,黄公岂事秦。楚筵辞醴日,梁狱上书辰”的诗句,在为李白开脱的同时,对李璘则持贬斥的态度。
(9)《旧唐书》卷一○七《李璘传》,第3264页。
(10)魏颢:《李翰林集序》,安旗:《李白全集编年注释》,成都:巴蜀书社,2000年,第1833页。
(11)蔡启:《蔡宽夫诗话》,金涛声、朱文彩:《李白资料汇编》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56页。
(12)关于李白因“从璘入幕”引致的系狱、流放之冤,拙文《“从璘入幕”罪案与李白暮年的冤愤》(《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6年第4期)曾有分析阐释。
(13)许学夷:《诗源辩体》,杜维沫校点,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第208页。
(14)潘德舆:《养一斋李杜诗话》,郭绍虞选编:《清诗话续编》,富寿荪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2177-2179页。
(15)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236页。
(16)金涛声、朱文彩:《李白资料汇编》上册,第171页。
(17)陈仅:《竹林答问》,《清诗话续编》,第2229页。
(18)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第128、145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