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发展的一个基本逻辑框架:基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视角
A Basic Framework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mart C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xist Economics
作者:蒋永穆;刘遥;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19,223(04):-88-98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智慧城市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技术—主体—模式;评价指标
Key words: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新时代‘强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构建”(18JF111);;
四川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skqy201418)
中文摘要
全球都在推动智慧城市发展,以应对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解决城市市民、经济发展和城市治理的各种需求。智慧城市发展中,其基本逻辑框架的构建尤为重要。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理论为指导构建的"技术—主体—模式"(TMM)的智慧城市发展基本逻辑框架,将智慧城市发展的相关要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该框架明确指出:信息技术提供智慧城市发展的基础,参与主体体现智慧城市发展的核心,发展模式保障智慧城市发展的实现。在TMM框架指导下提出的智慧城市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将持续检验智慧城市发展效果。同时,基于TMM框架提出的智慧城市发展的相关建议将对智慧城市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① Martin Camoy and Manuel Castells,“Globalization,the Knowledge Society,and the Network State:Poulantzas at the Millennium,”Global Networks,Vol.1,No.1,2001,pp.1-18;牛俊伟:《城市问题马克思主义化的典范——卡斯特〈城市问题〉析微》,《国际城市规划》2015年第1期,第109-114页。
② Stephen Graham and Simon Marvin,Telecommunications and the City: Electronic Spaces,Urban Place,London:Routledge,1996,p.2.
③ R.Bell,“Industrial Cities in Turnaround,” Remarks Presented at the Smart Communities Conference,Santa Monica,California,September,1997,pp.22-23;R.W.Caves and M.G.Walshok,“Adopting Innovations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ities,Vol.16,No.1,1999,pp.3-12;Rios Patrice,“Creating ‘the Smart City’,” http://archive.udmercy.edu:8080/bitstream/handle/10429/393/2008_rios_smart.pdf?sequence=1.
④ R.Hollands,“Will the Real Smart City Please Stand up Intelligent,Progressive or Entrepreneurial,” Smart City,Vol.12,Nol.3,2008,pp.303-320.
(1)孙世界:《信息化城市:信息技术与城市关系初探》,《城市规划》2006年第6期,第65页。
(2)吴伟萍:《城市信息化战略理论与实践》,《信息系统工程》2008年第12期,第75页。
(3)李德仁等:《智慧城市中的大数据》,《武汉大学学报》2014年第6期,第631-640页。
(4)上海浦东智慧城市发展研究院、中科院上海研究院智慧城市信息公司:《智慧城市评价指标2.0》,2016-01-21,https://wenku.baidu.com/view/c75aad3a856a561253d36f55.html.
(5)周宏仁:《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向高端的发展》,2014-09-10,http://info.broadcast.hc360.com/2014/09/100832609544.shtml。
(6)邬贺铨:《“互联网+”行动计划:机遇与挑战》,《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5年第10期,第6-14页。
(7)国佳、李望宁、李贺:《面向智慧城市的社会化信息服务体系构建研究》,《图书馆学研究》2017年第9期,第53-59页。
(8)徐静、陈秀万:《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科技管理研究》2014年第7期,第23-26页。
(9)胡锦涛:《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7、20页。
(10)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68、31页。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73页。
(12)黄长清:《智慧武汉》,武汉:长江出版社,2012年,第6页。
(13)顾新建、代风、陈芨熙、杨青海、祁国宁:《智慧制造与智慧城市的关系研究》,《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13年第5期,第1127-1133页。
(14)吴标兵、林承亮:《智慧城市的开放式治理创新模式:欧盟和韩国的实践及启示》,《中国软科学》2016年第5期,第55-66页。
(15)王丽颖、姬晴晴、张缘舒:《智慧城市·智慧生活——解读韩国智慧城市建设》,《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16年第2期,第39-44页。
(16)夜隼008:《案例韩国:以网络为基础打造的无缝移动连接型智慧城市》,2016-03-23,http://mp.ofweek.com/iot/a845643626926.
(17)李健、张春梅、李海花:《智慧城市及其评价指标和评估方法研究》,《电信网技术》2012年第1期,第1-5页。
(18)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司:《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7年。
(19)《“十三五”智慧南京发展规划》,2017-02-08,http://sour.njcit.cn/33/af/c2308a78767/page.htm.
(20)《2016年第四季度〈中国宽带普及状况报告〉》,2017-02-21,http:∥www.chinabda.cn/kdfzbg/xxlb/252619.shtml.
(2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127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