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力的“双重约束”与公有制关系的实现——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理解市场化改革
The Double Constraints of Productivity and the Realization of Public Ownership——Understanding Market-oriented Refor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litical Economics
作者:方敏;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19,223(04):-78-87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生产力;公有制;市场化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Key words:
基金项目:
中文摘要
市场经济的性质取决于所有制基础。马克思恩格斯以社会所有制、直接的社会劳动和有计划的社会生产为前提,提出了未来社会商品关系必然消亡的设想。这种所有制关系及其生产力基础在建立于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社会还不具备。社会仅掌握数量有限、质量不均的生产资料,劳动者还服从旧的分工,二者构成了生产力的"双重约束",加上传统体制在"退出"、激励、积累、创新等方面的问题,使社会主义公有制关系的实现变得更加复杂和困难。市场化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在生产力"双重约束"下,通过改革自我完善,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本质利益关系。劳动核算的必要、国家所有制条件下企业特殊的产权结构、公有制内在的竞争关系,使公有制采取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形式不仅有可能,而且有必要,关键在于把商品等价交换关系转化为公有制按劳分配关系。在此过程中,构建竞争性的要素市场尤其重要,我国市场化改革的实践就证明了政治经济学分析的理论逻辑。因此,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阐述社会主义市场化改革的根本原因和目的就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① 习近平:《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第6页。
② 斯大林:《斯大林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553页。
(1)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第826页。
(2)谢千里、罗斯基:《中国工业改革:创新、竞争与产权内在模型》,林青松、杜鹰主编:《中国工业改革与效率》,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53、54页。
(3)麦金农:《经济市场化的次序——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的金融控制》,周庭煜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68页。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86页。
(5)“在资本主义经济中,无穷无尽的运动和反运动是必然的,决策只能在不确定的氛围中作出,从而使行动变得迟钝起来。而这样的战略和这样的不确定性却不会存在于社会主义经济之中。……(因而)效率就必然会提高”。参见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绛枫(顾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243页。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874页。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85页。
(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14页。
(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第417页。
(1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61页。
(1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第310-311页。
(12)布鲁斯:《社会主义的所有制与政治体制》,郑秉文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第65页。
(1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第186页。
(14)布鲁斯:《社会主义的所有制与政治体制》,第67页。
(15)胡钧:《社会主义经济的结构、运行和管理》,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79页。
(16)见张军:《社会主义的政府与企业:从“退出”角度的分析》,《经济研究》1994年第9期,第72-80页。
(17)“劳动生产率不仅取决于劳动者的技艺,而且也取决于他的工具的完善程度”。参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第395页。
(18)参见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商品经济——新起点上的探索》,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
(19)胡钧:《关于全民所有制内部商品价值形式问题》,《红旗》1959年第12期,收入胡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与实践》,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18年,第13页。
(2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34-435页。
(2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第96页。
(22)胡钧:《关于全民所有制内部商品价值形式问题》,《红旗》1959年第12期,收入胡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与实践》,第12-13页。
(23)“谁不能把所有制首先看作是一个过程,看作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占有,谁就永远把握不住现实和真正马克思主义地对现实的反映,就永远理解不了任何一种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社会本质”。参见奥塔·锡克:《经济—利益—政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209-210页。
(24)参见胡钧:《社会主义经济的结构、运行和管理》,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胡钧:《胡钧经济论文集》,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
(25)参见刘伟、方敏:《中国经济改革历史进程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政治经济学评论》2016年第2期,第3-48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