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地制度:历史、现实与未来——“三权分置”政策背景下的新审视
China's Rural Land Institution: Historical Changes, Practical Dilemma and Further Reform——A New Examination Based on the “Division of Three Rights” Policy
作者:董欢;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19,223(04):-58-66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农地制度;三权分置;制度改革;农地经营;农地流转
Key words: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利益相关者博弈下的农地承包经营权有偿退出机制研究”(17CJY042);;
第63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2018M633391);;
四川大学创新火花项目库项目(2018hhs-04)
中文摘要
农地制度是整个社会的基础性制度安排。新中国成立以来,农地制度几经变迁,不断在"不适应—调整—改革—适应—不适应"之间循环往复。在中国农业、农村、农户发生的巨大变化面前,农地"三权分置"改革也日渐呈现不适应性,突出表现为:稳定农户承包权在实现农户权益公平保护方面的制度效应存在争议;稳定农户承包权对激发农地长期投资的制度效应已不断减弱;农地"三权分置"改革在促进农地资源优化配置方面尚需实质性突破;农地经营权流转对推动农业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成效不尽理想。因此,进一步深层次改革农地制度仍十分迫切。在新一轮农地制度改革中,改革的基础依然是坚持集体所有性质,坚持对农户农地权益的保护,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在于跳出过分强调农地带动农户增收的传统思路,在充分尊重承包农户分化、农业经营主体多元的客观事实基础上重构农地制度功能,改革的核心目标应是矫正稀缺农地资源的误配格局,优化配置效率,提升农业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① 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第311页。
② 广义而言,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包括宅基地、耕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及国家征地等。但考虑到不同类型土地制度改革之间的差异性与复杂性,在一篇论文中难以穷尽。因此,本文所分析的农地制度改革主要指围绕耕地展开的系列产权制度改革。
(1)蔡昉:《中国改革成功经验的逻辑》,《中国社会科学》2018年第1期,第29-44页。
(2)戴维斯、诺斯:《制度变迁的理论:概念与原因》,科斯等编:《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论文集》,刘守英译,上海:三联出版社,1994年,第13页。
(3)张永泉等:《中国土地改革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315页。
(4)蔡昉:《中国农村改革三十年——制度经济学的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18年第6期,第99-110页。
(5)何秀荣:《公司农场:中国农业微观组织的未来选择?》,《中国农村经济》2009年第11期,第4-16页。
(6)郭晓鸣:《推进土地流转与适度规模经营需要高度关注四个问题》,《农村经营管理》2014年第11期,第17-18页。
(7)叶兴庆:《“三权分置”让各方放心》,《中国经济导报》2016年12月2日,A03版。
(8)《习近平:要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http://jjckb.xinhuanet.com/2013-07/23/content_457246.htm。
(9)张占锋:《农地流转制度的现实困惑与改革路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17年第1期,第23-29页。
(10)肖卫东、梁春梅:《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的内涵、基本要义及权利关系》,《中国农村经济》2016年第11期,第17-29页。
(11)胡风:《三权分置背景下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分离与重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17年第3期,第9-15页。
(12)韩长赋:《土地“三权分置”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又一次重大创新》,《农村工作通讯》2016年第3期,第19-23页。
(13)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北京:商务出版社,2005年,第46页;安宝:《“不在地主”概念之厘定》,《东北师大学报》2013年第2期,第218-220页。
(14)G.Feder and A.Nishio,“The Benefit of Land Registration and Titling:Economic and Social Perspertives,” Land Use Policy,Vol.15,No.1,1998,pp.25-43;姚洋:《农地制度与农业绩效的实证研究》,《中国农村观察》1998年第6期,第1-10页;黄季焜、冀县卿:《农地使用权确权与农户对农地的长期投资》,《管理世界》2012年第9期,第76-81页。
(15)Li Guo,Scott Rozelle and Loren Brandt,“Tenure,Land Rights,and Farmer Investment Incentives in China,” Agricultural Economics,Vol.19,No.1-2,1998,pp.63-71;黄季焜、冀县卿:《农地使用权确权与农户对农地的长期投资》,《管理世界》2012年第9期,第76-81页。
(16)张红宇:《准确把握农地“三权分置”的深刻内涵》,《学习时报》2017年4月3日,第001版。
(17)盛运来:《中国农村劳动力外出的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农村观察》2007年第3期,第2-15页。
(18)叶兴庆:《集体所有制下农用地的产权重构》,《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5年第2期,第1-8页。
(19)曹建华等:《农村土地流转的供求意愿及其流转效率的评价研究》,《中国土地科学》2007年第5期,第54-60页。
(20)黄祖辉、王朋:《农村土地流转:现状、问题及对策》,《浙江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第38-47页。
(21)游和远、吴次芳:《农地流转、禀赋依赖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管理世界》2010年第3期,第65-75页。
(22)匡远配、陆钰凤:《农地流转实现农业、农民和农村的同步转型了吗?》,《农业经济问题》2016年第11期,第4-13页。
(23)党国英:《当前中国农村改革的再认识》,《学术月刊》2017年第4期,第42-59页。
(24)董欢:《农地承包经营权有偿退出的现实合理性及可行性分析——基于农业转型、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治理视角的考察》,《复旦学报》2017年第4期,第117-124页。
(25)查尔斯·蒂利:《未来的历史学》,S·肯德里克等编:《解释过去,了解现在——历史社会学》,王辛慧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页。
(26)桂华:《集体所有制下的地权配置原则与制度设置——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反思与展望》,《学术月刊》2017年第2期,第81-95页。
(27)郭晓鸣:《中国农地制度改革的若干思考》,《社会科学战线》2018年第2期,第52-57页。
(28)刘守英等:《农地三权分置下的土地权利体系重构》,《北京大学学报》2017年第5期,第134-145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