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发展70年的问题意识及其范式转换
Problem Consciousness and Paradigm Shift in the 70 Years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Marxist Philosophy
作者:陈晓斌;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19,223(04):-21-28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马克思主义哲学;问题意识;范式转换
Key words: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的演进逻辑研究”(19YJC710012);;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青年项目“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双重逻辑及超越性研究”(GD18YMK01);;
2018年度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以问题为导向的‘课程思政’实现路径研究”
中文摘要
新中国70年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发展演变具有特殊的问题意识,既涉及中国社会现实生活变迁的"时代问题",也关联理论和文明创新自觉的"学术问题"。70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范式转换,由诉诸教科书体系的权威性走向诉诸经典文本的现实性,由注重对社会现象的解释走向注重对中国问题的学理论证,从而主动创构了多元的、学术化的理论范式。中国道路的文明自觉作为当代的"中国问题意识",标明了走在范式转换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理论取向和历史责任,即在为中国道路的价值理想提供规范性哲学理念支撑的同时,进一步形成具有文明自觉的"中国化"研究范式。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2页。
(2)《毛泽东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49页。
(3)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ad hominem],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ad hominem]。”参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12页。
(4)杨学功:《在范式转换的途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评论集》,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年,第116页。
(5)胡为雄:《新中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编写》,《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第29页。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刘丹岩和高清海教授就对苏联哲学教科书体系提出了质疑与辨析,认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不是指形式上的彼此联结问题,不是作为组成部分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而是指内容上不可分割的联系。但这种突破苏联教科书体系的创新性观点在当时被认为是“分化论”而受到了批判。虽然这种个案式的学术清醒和理论建构自觉并不能代表改革开放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但后来却成为超越苏联教科书哲学体系的改革先河。相关文献参见刘丹岩:《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区别和联系》,《东北人民大学人文科学学报》1957年第1期,第8-9页;高清海、邹化政:《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哲学与社会学的统一和分化》,《东北人民大学人文科学学报》1957年第1期,第56-57页。
(6)“学哲学、用哲学”运动是一场从1958年延续到“文革”结束的群众文化运动。这场运动的主角是工农兵群众,所以也常被称为“工农兵学哲学”运动。有学者指出:“学哲学、用哲学”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运动,因为它并没有具体的组织者、领导者,也没有明确的规划和宗旨;它是一个大时代的产物,带有相当的自发性。参见周展安:《哲学的解放与“解放”的哲学——重探20世纪50—70年代的“学哲学、用哲学”运动及其内部逻辑》,《开放时代》2017年第1期,第112页。
(7)王南湜:《新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理路之检视》,《天津社会科学》2000年第6期,第9页。
(8)韩庆祥、张健:《语言分析:新中国60年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范式转型》,《江海学刊》2009年第5期,第21页。
(9)徐长福:《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演进态势》,《学术月刊》2001年第2期,第5页。
(10)参见汪信砚:《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三个误区》,《哲学研究》2005年第4期,第27-28页。
(11)参见郑镇:《科学扬弃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年第2期,第45-46页。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544页。
(13)《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40页。
(1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17-18页。
(15)《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43页。
(16)杨学功:《在范式转换的途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评论集》,第62页。
(17)刘同舫:《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432页。
(1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36页。
(19)丁耘:《中道之国——政治·哲学论集》,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年,第1页。
(20)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页。
(21)王南湜:《改革开放40年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理路之再检视》,《社会科学战线》2018年第11期,第22页。
(22)马克思在《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中就坚决反对把他在《资本论》中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变成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强调只有对不同社会环境中的历史现象分别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并加以比较,才能找到理解历史现象的钥匙。参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66-467页。
(23)参见韩庆祥:《建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动态》2017年第9期,第12页。
(24)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参见《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71页。
(25)李佃来:《马克思的政治哲学:理论与现实》,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264页。
(26)刘同舫:《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史》,第356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