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海德格尔的反讽——世界、存在论差异与源始哲学
On the Irony of Heidegger: World,Ontological Differences and Philosophy of Origins
作者:匡宇;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19,224(05):-183-192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反讽;世界性;存在论差异;源始哲学
Key words: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马克思与德国早期浪漫派研究”(18YJC751024)
中文摘要
文本策略与思想主题的反讽模式,贯穿了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的思想之路。作为一种思想-言说模式的反讽,构成了海德格尔思想文本创作的动力源泉,并促成了其存在之思的源始哲学之展开。在关于现代性社会的理解与对政治世界的判断上,存在之思的困境与失败在于:由反讽结构模式所主导的存在论源始哲学,最终回归到审美主义和主体哲学的范畴。海德格尔的思想困境,深深地植根于反讽性思维-言说模式对普遍主义、公共性社会诉求的排斥。
参考文献
(1)Hannah Arendt,“Martin Heidegger at Eighty,”in M.Murray,ed.,Heidegger and Modern Philosophy,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79,p.293.
(2)Theodore Kisiel,The Genesis of Heidegger's Being and Time,Berkeley and 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1993.亦可参阅孙周兴编译:《形式显示的现象学:海德格尔早期弗莱堡文选》,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年;阿尔弗雷德·登克尔、汉斯-赫尔穆特·甘德、霍尔格·察博罗夫斯基主编:《海德格尔与其思想的开端(海德格尔年鉴·第一卷)》,靳希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
(3)弗雷德里克·杰姆逊:《论海德格尔》,朱羽译,《文艺理论研究》2013年第5期,第7页。
(4)维柯:《新科学》,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年,第197-203页。
(1)Manfred Frank,The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s of Early German Romanticism,trans.by Elizabeth Millán-Zaubert,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2004,pp.19-21,215-218.
(2)Friedrich Schlegel,“Athenums-Fragmente”(Nr.121),in Ernst Behler,hrsg.,Kritische Ausgabe seiner Werke Band 2.Abt.I:Kritische Neuausgabe/Charakteristiken und Kritiken I(1796-1801),München:Verlag Ferdinand Sch9ningh,1967,S.184.
(3)为了解决知识辩护的结构问题,以及经验与信念之间是否具有理性关系等问题,石里克、刘易斯、罗素等人从自身理论旨趣出发,提出了一种与融贯论相对应的理论形态:所与论。对此,美国分析哲学家维尔福雷德·塞拉斯(Wilfred Sellars)将所与论斥为一种“神话”。所与神话是指:声称认识者和认识对象之间存在着一种直接的认识论联系,并且这种直接的知识为一切认识活动提供了一个不需要通过推理就能断定的基础。塞拉斯对所与神话的批判,其直接的理论后果是提出了“推理的知识观”,并指出知识的核心是语用学意义上的“语言事件”。详参塞拉斯:《经验主义和心灵哲学》,王玮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7年。
(4)Schlegel,“Athenums-Fragmente”(Nr.400),in Behler,hrsg.,Kritische Ausgabe seiner Werke Band 2.Abt.I,S.240.
(5)F.C.Beiser,The Romantic Imperative:The Concept of Early German Romanticis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4,p.129.亦可参阅拙作《反讽与辩证法---论黑格尔对早期浪漫派的批判》,《外国美学》2017年第1期,第29-43页。
(1)海德格尔:《实际性解释学的现象学道路》,孙周兴编译:《形式显示的现象学:海德格尔早期弗莱堡文选》,第130-135页。
(2)皮罗:《海德格尔和关于有限性的思想》,刘小枫选编:《海德格尔与有限性思想》,孙周兴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第80页。
(3)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第282页。
(4)海德格尔:《形而上学是什么?》,《路标》,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138-139页。
(1)海德格尔:《存在论:实际性的解释学》,何卫平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9页。
(2)以上参见海德格尔:《实际性解释学的现象学道路》,孙周兴编译:《形式显示的现象学:海德格尔早期弗莱堡文选》,第77、94页。
(3)彭富春:《无之无化---论海德格尔思想道路的核心问题》,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第5页。
(4)海德格尔:《尼采》,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840页。
(1)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第75页。
(2)海德格尔:《论根据的本质》,《路标》,第182页。
(3)海德格尔通过对器物的分析表明,事物作为某种“上手之物”在作为因缘联络的世界中与我们照面,换言之,事物作为器具本身在对其使用的境域中与我们照面;而这种事物之显现的活动性,已然在使用的当下处境中被给予。这种因缘联络,即世界本身的源初涌现。对此的描述与分析,在下文中将会展开。对因缘联络与世界的思考,可参阅《存在与时间》第十八节“因缘与意蕴,世界之为世界”,第97-104页。
(4)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第103页。
(5)以上参见海德格尔:《论根据的本质》,《路标》,第163-164、152-153页。
(6)Schlegel,“Athenums-Fragmente”(Nr.121),in Behler,hrsg.,Kritische Ausgabe seiner Werke Band 2.Abt.I,S.184-185.
(1)海德格尔:《海德格尔文集·论哲学的规定》,孙周兴、高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年,第28页。
(2)海德格尔:《存在论:实际性的解释学》,何卫平译,北京:人民出版社,第19-20页。
(1)以上参见Jean-Luc Marion,Reduction and Givenness:Investigations of Husserl,Heidegger,and Phenomenology,trans.by Thomas A.Carlson,Evanston: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1998,pp.128,130.
(2)Heidegger,Die Grundprobleme der Phnomenologie,Gesamtausgabe,Vol.24,Frankfurt am Main:Vittorio Klostermann,1975,S.425.
(3)Marion,Reduction and Givenness,p.138.
(4)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第492-493页。
(5)Marion,Reduction and Givenness,p.139.
(6)于尔根·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曹卫东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年,第166-169、175页。
(7)于尔根·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第168-169页。
(1)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第217、298页。
(2)曹卫东、匡宇:《德国保守主义革命》,曹卫东主编:《危机时刻:德国保守主义革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亦可参阅皮埃尔·布迪厄:《海德格尔的政治存在论》,朱国华译,上海:学林出版社,2009年;J.Habermas,“Work and Weltanschauung:The Heidegger Controversy from a German Perspective,”in The New Conservatism:Cultural Criticism and the Historians'Debate,ed.&trans.by Shierry Weber Nicholsen,Cambridge,M.A.:MIT Press,1991,pp.140-172.
(3)弗雷德里克·杰姆逊:《论海德格尔》,朱羽译,《文艺理论研究》2013年第5期,第9-10页。
(4)以上参见于尔根·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第155、172-174页。
(5)吉尔·德勒兹:《福柯·褶子》,于奇智、杨洁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101-103页。
(1)参见海德格尔的相关著作:《通向语言的途中》,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荷尔德林诗的阐释》,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林中路》,孙周兴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
(2)海德格尔:《面向思的事情》,陈小文、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27页。
(3)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林中路》,第1-71页。
(4)克劳斯·黑尔德:《世界现象学》,倪梁康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第128-129页。
(1)丹·扎哈维:《主体性和自身性:对第一人称视角的探究》,蔡文菁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第216、217页。
(2)克劳斯·黑尔德:《世界现象学》,第194-196页。
(3)曹卫东、匡宇:《德国保守主义革命》,曹卫东主编:《危机时刻:德国保守主义革命》,第11-18页。
(4)于尔根·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第186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