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人力资本振兴:中国农民工回流意愿研究
Rural Human Capital Revitalization: A Study on the Backflow Willingness of Chinese Migrant Workers
作者:蒋海曦;蒋玲;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19,224(05):-151-161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乡村振兴;中国农民工;回流意愿;新型职业农民
Key words:
基金项目:
中文摘要
当社会物质资本达到一定量时,尽快使大量社会人力资本进入农村农业,即形成当代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特别是中国职业农民队伍,这是当代中国"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乡村振兴,首先是人力资本振兴。性别、文化程度、农业技能、土地流转等因素对中国农民工回流意愿的形成有较大障碍。要形成中国职业农民队伍,应从策略上综合考量。当前农民工回流农村意愿较弱、难以在短期形成中国职业农民队伍,因此要分门别类地做好形成中国职业农民队伍的规划、培养和组织工作,着力培养新一代新型职业农民,落实中国职业农民形成的配套措施,以多种形式稳定中国职业农民队伍。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2018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2019年5月15日,http:∥country.people.com.cn/GB/n1/2019/0515/c419842-31086097.html。
(2)蒋南平、邹宇:《人工智能与中国劳动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四川大学学报》2018年第1期,第130-138页。
(3)韩长斌:《构建三大体系推进农业现代化》,《中国食品》2016年第11期,第88-91页。
(4)宋洪远:《农业规模经营主体的融资难题及对策建议》,《农村金融研究》2018年第2期,第56-60页;党国英:《当前中国农村改革的再认识》,《学术月刊》2017年第4期,第44-61页。
(5)于水:《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困境与对策---以江苏苏南地区为例》,《农村经营管理》2010年第4期,第125-129页。
(6)冯小:《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与农业治理转型---基于皖南平镇农业经营制度变迁的分析》,《中国农村观察》2015年第2期,第23-32页;阮荣平、曹冰雪、周佩、郑风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辐射带动能力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全国2615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调查数据》,《中国农村经济》2017年第11期,第17-32页。
(7)陈航英:《既非小农,也非资本家---当前中国农业生产中的小资本生产者》,《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7年第2期,第45-55页。
(8)蒋平:《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几点思考》,《农民科技培训》2012年第4期,第6-8页。
(9)李学文、卢新海、张蔚文:《地方政府与预算外收入:中国经济增长模式问题》,《世界经济》2012年第8期,第134-160页。
(10)朱启臻:《新型职业农民与家庭农场》,《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3年第2期,第155-157页。
(1)张明媚:《新型职业农民内涵、特征及其意义》,《农业经济》2016年第10期,第66-67页。
(2)李国祥、杨正周:《美国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政策及启示》,《农业经济问题》2013年第5期,第93-97页。
(3)韩长斌:《国务院关于构建现代农村体系、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情况报告》,2018年4月25日,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598723359914711506&wfr=spider&for=pc。
(4)耿艳丽、李功田:《目前农民工劳动关系存在的问题探讨》,《山东社会科学》2012年第9期,第179-181页。
(5)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流动》,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112-116页。
(6)黄余国:《关于回流农民工问题的研究》,《华东交通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第94-97页。
(7)商艳冬:《湖北省民工回流的调查与思考》,《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第138-141页。
(8)江小容:《中国农民工回流问题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与农村社会发展专业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32页。
(9)张宗益、周勇、卢顺霞、陈义华:《西部地区农村外出劳动力回流:动因及其对策》,《统计研究》2007年第12期,第9-15页。
(10)罗芳:《基于推-拉理论的农民工回流的实证分析》,《经济师》2007年第2期,第39-40页。
(11)周勇:《重庆市农村外出劳动力回流动因及对策研究》,重庆大学技术经济与管理专业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47页。
(1)孔喜梅:《我国劳动力回流问题研究述评》,《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第39-41页。
(2)刘玉荣:《农村外出劳动力回流问题研究评述》,《经济问题探索》2011年第1期,第139-144页。
(3)王春超、李兆能、周家庆:《躁动中的农民流动就业:基于湖北农民工回流调查的实证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第55-62页。
(4)郑千愚、程笑晗、董方涛:《农村劳动力回流问题浅析》,《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年第11期,第59-60页;李文忠:《新型职业农民就业能力培养体系的建立研究》,《甘肃农业》2013年第22期,第11-12页。
(5)俞万源:《基于产业协调的“双转移”战略背景下广东欠发达山区劳动力转移分析---以梅州市为例》,《地理科学》2011年第5期,第576-580页。
(6)艾大宾、袁天凤:《四川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演变的时空特征及内在机制》,《热带地理》2014年第3期,第399-407页。
(7)殷江滨:《劳动力回流的驱动因素与就业行为研究进展》,《地理科学进展》2015年第9期,第1084-1095页。
(8)吴安:《中国产业及劳动力逆向流动分析---以重庆与北京、广东的比较为例》,《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第12期,第12-19页。
(9)王伯承、倪嘉颢:《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视野下的我国农民工回流问题》,《重庆邮电大学学报》2016年第4期,第7-13页。
(1)有关推导过程可向作者索取。
(1)调查过程主要采用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个别采用座谈、访问方式以弥补数据缺陷。调查人员为来自全国各地的高校学生,他们利用实习机会到各地进行调查问卷发放并实施实地调查。有关内容及数据可向作者索取。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