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全国木刻联合展叙事框架之起源、展现与影响
The Narrative Structure of the 1935 National Joint Woodcut Exhibition and Its Influence
作者:艾姝;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19,224(05):-118-127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全国木刻联合展览会;木刻史;古今中外;民族精神;新兴版画
Key words:
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中国新兴版画运动早期(1929—1937)的艺术媒介与传播研究”(2018M641613)
中文摘要
1935年全国木刻联合展览会通过展品的选择,构建了"古今中外"的展览叙事框架。此框架之起源为鲁迅从日文书籍中借鉴的木刻史。受这次展览内容影响的广州现代版画研究会第二回半年展,也显示出1935年新兴木刻界利用古今中外的时空坐标系考察木刻发展的思路。而跨越时空的木刻史坐标系有扬"中"重"今"的倾向,因为它潜藏着进化史观的主导及体现时代之"民族精神"的目标。实际上,木刻史的世界性是为塑造具有中国民族性的现代木刻艺术而服务。加之,现代版画研究会为半年展准备的相关研究引领了创作潮流的转变,新兴版画运动的发展方向逐渐明晰。
参考文献
(1)迈克尔·苏立文:《20世纪中国艺术与艺术家》,陈卫和、钱岗南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59页。
(2)“一九三五年全国木刻联合展览第一回在北平首次展出,无疑地,这是划时代木刻作品成绩的总检阅。但是事实上告诉我们,全部作品的内容还是初期的习作,不能代表全国整个木刻艺术的精华,更不能表现出时代意义与整个民族的精神,这是‘全木联展’的缺点。”参见唐英伟:《全国木刻流动展览会的意义》,《东南日报·沙发》1936年7月26日,第10版。
(3)展览在各地流动的大致情况,可参见乔丽华:《“美联”与左翼美术运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178页。
(1)1935年10月,东京的中华美术座谈会第一次习作展览会举办。会上展出了陈烟桥、罗清桢、黄新波、郑野夫、沃渣、伯人、戴隐郎、张慧、杨荆石、郝春丽(力群)、温涛、段干青、唐英伟、杨堤(杨澹生)、胡其藻的木刻作品。据小谷一郎考证,这批木刻应是被黄新波带到了日本。参见小谷一郎:《东京“左联”重建后留日学生文艺活动》,王建华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2年,第195-204页。从参展名单来看,这些作者几乎就是1935年全国木刻联合展览会参加者中最具代表性的群体。
(2)金肇野:《鲁迅和全国木刻展览会》,鲁迅博物馆鲁迅研究室编:《鲁迅诞辰百年纪念集》,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349页。
(3)唐诃:《全国木刻展览》,《大公报》1935年1月19日,第15版。
(4)唐诃:《木刻略谈》,《读书生活》1935年第3卷第1期,第32-38页。
(5)这些珍本包括“本草(金刊本)、佛顶心陀罗尼经、礼书、妙法莲华经(以上宋刊本)、佛经扉画(元刊本)、地狱经、饮膳正要(以上明初刊本)、佛名经(明刊本)、关里志(明弘治间刊本)、日记故事(明嘉靖刊本)、廉明公案、帝鉴图说(以上明万历初刊本)、烈女传(明万历初富春堂刊本)、顾氏画谱、日记故事大全、养正图解、程氏墨苑、耕织图、西游记、诗余画谱、列仙临凡征应全编、吴搔集、灵宝刀、北宫词记、浣纱记、焚香记、黔南军政记、坐稳棋谱、射史、红杏记传奇、富春堂紫箫记、桥浦记传奇、帝鉴图说(以上明万历刊本)、朱塞本绣褥记(明天启刊本)、金瓶梅、素娥编(以上明末刊本)、萧云从离骚图、杂剧三编(以上清顺治刊本)、虞初新志(清康熙间刊本)、竹坨图(清道光间刊本)、剑侠传(清同治间刊本)”。参见《全国木刻展览》,《中华图书馆协会会报》1935年第10卷第4期,第24页。从这一则消息来看,展览中没有唐代木刻画展品。郑振铎提供展出的中国古代版画共48幅。参见《全国木刻展览今日起在市美术馆举行郑振铎所藏版画最名贵》,《大公报》1935年1月19日,第15版。不过,据唐诃回忆,《插图本中国文学史》收录的图书多为珍本,而“借陈的仅有少数几种,大部分单页木刻插图均为复制照片”。参见唐诃:《读书随记》,《落英集》,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94年,第73页。
(6)金肇野:《鲁迅和全国木刻展览会》,鲁迅博物馆鲁迅研究室编:《鲁迅诞辰百年纪念集》,第353页。
(7)唐诃:《读书随记》,《落英集》,第73页。
(1)唐可:《第一次全国木刻联合展览会纪事》,李桦等编:《中国新兴版画运动五十年》,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82年,第243页;唐诃:《读书随记》,《落英集》,第74页。“唐可”为唐诃的笔名。
(2)这一论述有误,丢勒也有很多版画是由工匠刻制的。参见威尔赫姆·韦措尔特:《丢勒和他的时代》,朱艳辉、叶桂红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52页。
(3)唐诃:《第一次全国木刻展览会纪事》,《落英集》,第29页。
(4)金肇野:《鲁迅和全国木刻展览会》,鲁迅博物馆鲁迅研究室编:《鲁迅诞辰百年纪念集》,第353页。这套书分别是:《一个人的受难》(鲁迅序)、《光明追求》(叶灵凤序)、《我的忏悔》(郁达夫序)、《没有字的故事》(赵家璧序)。
(5)唐诃:《读书随记》,《落英集》,第74页。
(6)李桦等:《十年来中国木刻运动的总检讨》,《木艺》1940年第1期。转引自孔令伟、吕澎主编:《中国现当代美术史文献》,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年,第266页。
(7)金肇野:《鲁迅和全国木刻展览会》,鲁迅博物馆鲁迅研究室编:《鲁迅诞辰百年纪念集》,第353页。
(8)唐可:《第一次全国木刻联合展览会纪事》,李桦等编:《中国新兴版画运动五十年》,第244页。
(9)秉琳:《看完全国木刻展览会后》,《益世报》1935年1月25日,第14版。但另一文献中提到,木刻原版有20余件。参见《全国木刻展览盛况》,《大公报》1935年1月27日,第15版。
(10)《全国木刻展览今日最后一天作品成绩惊人》,《大公报》1935年1月21日,第15版。
(11)金肇野:《鲁迅和全国木刻展览会》,鲁迅博物馆鲁迅研究室编:《鲁迅诞辰百年纪念集》,第354页。
(12)另作《丽顿女士木刻研究法》,参见李桦等:《十年来中国木刻运动的总检讨》,《木艺》1940年第1期。转引自孔令伟、吕澎主编:《中国现当代美术史文献》,第266页。
(1)《全国木刻展览今日起在市立美术馆举行郑振铎所藏版画最名贵》,《大公报》1935年1月19日,第15版;金肇野:《鲁迅和全国木刻展览会》,鲁迅博物馆鲁迅研究室编:《鲁迅诞辰百年纪念集》,第351页。
(2)这100件由鲁迅分3批寄出,参见唐可:《第一次全国木刻联合展览会纪事》,李桦等编:《中国新兴版画运动五十年》,第243页。
(3)李桦:《回忆现代“版画会”》,李桦等编:《中国新兴版画运动五十年》,第230页。
(4)各地展出的作品有所调整,尤其在上海展出前,作品还被送到国民党上海市党部审查,被抽出二三十件。参见唐可:《第一次全国木刻联合展览会纪事》,李桦等编:《中国新兴版画运动五十年》,第245页;唐诃:《鲁迅为什么不参观全国木刻联合展览会》,《落英集》,第48页;《木刻展览第一天》,《大光报》1935年5月13日,第5版;唐诃:《鲁迅先生与太原的文艺运动》,《落英集》,第21页。
(5)展览的简略目录可参见胡从经:《艺徒的热诚,社会的魂魄---全国木刻联合展》,《柘草园》,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26-228页。
(6)《木刻展览第一天》,《大光报》1935年5月13日,第5版。其中,《清桢木刻画》《干青木刻初集》、刘岘《怒吼吧中国》插图集可能为后来加入的,前面的展览中或未展出。
(7)鲁迅:《〈近代木刻选集〉小引》,《鲁迅全集》第7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335-336页。
(8)参见内山嘉吉、奈良和夫:《鲁迅与木刻》,韩宗琦译,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第114页。
(1)卡尔·瑞贝卡:《世界大舞台:十九、二十世纪之交中国的民族主义》,高瑾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第11-12页。
(2)参见李桦等:《十年来中国木刻运动的总检讨》,《木艺》1940年第1期。转引自孔令伟、吕澎主编:《中国现当代美术史文献》,第266页。
(3)“在一九三五年春夏间《现代版画会》主办的两次大规模的半年展,……这两次的展出,是继北平‘第一回全木展’之后,给予广州艺术界的一个刺激”。参见唐英伟:《我与木刻》,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1991年,第20页。在全国木刻联合展览会筹备过程中,各地的木刻青年之间进行了很多交流,广州现代版画研究会就组织了多件会员作品参展,他们自然是有所关注的。
(4)鲁迅致李桦,1935年2月4日,《鲁迅全集》第13卷,第373页。
(5)李桦:《半年工作的报告》,《广州民国日报·艺术周刊》1935年6月15日。古代木刻展品主要有:明刻十竹斋、明刻方氏墨谱、清刻于越先贤像传赞、清刻列仙酒牌、清刻剑侠传、清刻红楼梦图咏、石刻十八罗汉、清刻芥子园画传。参见赖少其:《从民族精神说到明清木刻》,《广州民国日报·艺术周刊》1935年6月15日。日本木刻部分,除了浮世绘,还有日本现代木刻。参见毕奇:《现代版画会第二回半年木刻展参观记》,《广州民国日报·艺术周刊》1935年6月22日。
(6)李桦:《半年工作的报告》,《广州民国日报·艺术周刊》1935年6月15日。
(1)参见胡从经:《艺徒的热诚,社会的魂魄---全国木刻联合展》,《柘草园》,第221-231页。这个数字各处记录有些出入,但胡从经的数字来自展览手册第一手资料,比较可靠。
(2)《全国木刻联合展览会专辑·序》,《鲁迅全集》第6卷,第350页。
(3)《木刻纪程·小引》,《鲁迅全集》第6卷,第350页。
(4)赖少其:《中国木刻界的新展望》,《广州民国日报·艺术周刊》1935年3月23日。
(5)赖少其:《中国木刻界的新展望》,《广州民国日报·艺术周刊》1935年3月23日。
(1)参见唐诃:《怀念郑野夫》,《落英集》,第58页。
(2)《现代版画会举办之:全国木刻流动展览会草章》,《木刻界·创刊号》,1936年4月,封底。
(1)参见史书美:《现代的诱惑:书写半殖民地中国的现代主义(1917-1937)》,何恬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83-102页。
(2)参见王汎森:《近代中国的史学与史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30-68页。
(3)“总之,到20年代中期以后,已有为数众多的中国知识分子认识到,民间文学是民族精神的最好代表,是民族特征的最生动体现”。参见洪长泰:《到民间去---1918-1937年的中国知识分子与民间文学运动》,董晓萍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第30页。鲁迅也见证了民间文学运动,经历了这个转变过程,其兄弟周作人则是该运动重要的参与者。鲁迅指导青年木刻作者挖掘民间传统的做法,或可视为文学经验的平移。
(4)板垣鹰穗:《近代美术史潮论》,鲁迅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序言”,第1页。
(5)Cheng-Hua Wang,“Rediscovering Song Painting for the Nation:Artistic Discursive Practices in Early Twentieth-Century China,”Artibus Asiae,Vol.71,No.2,2011,p.231.
(1)鲁迅致李桦,1935年2月4日,《鲁迅全集》第13卷,第373页。
(2)全国木刻联合展览会的海报将不同时空的场景安排在一个画面上,受到曾经在苏俄风行过的构成主义之影响。对该海报的研究可参阅艾姝:《早期新兴木刻与“大众化”---以第一届全国木展海报与观后感为例》,上海鲁迅纪念馆编:《纪念鲁迅倡导新兴版画85周年暨张望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7年。
(3)赖少其:《从民族精神说到明清木刻》,《广州民国日报·艺术周刊》1935年6月15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