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明报》香烟广告研究——以广告营销策略为指向的讨论
A Research on Cigarette Advertising in Suzhou Ming Pao——A Discussion Based on Advertising Marketing Strategy
作者:董粉和;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19,224(05):-108-117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苏州明报》;香烟广告;符号价值;本土化宣传;民族品牌策略
Key words:
基金项目:
中文摘要
广告是重要的宣传媒介,也是社会生活嬗变的记录者和影响者。报纸是近代社会最有影响力的大众传媒,其中的广告承载了丰富的时代信息,反映了商品营销模式及市场变化。从广告营销策略的视阈看,《苏州明报》上的香烟广告,在反映当时苏州社会生活与消费风尚及其时代变迁的同时,出于推销香烟的需要,亦极力迎合顾客的消费心理,刺激其购买、消费欲望,扩大香烟的符号价值,传达超越香烟本身之文化信息,并由此呈现出一些具有时代风格和历史经验意义的广告宣传特征;而洋货和国货香烟广告,除了具有近代中国报纸广告宣传策略的共同特点外,还因双方的竞争关系而呈现出本土化运作和强化民族主义诉求的宣传策略差异。
参考文献
(1)戈公振:《中国报学史》,上海:三联书店,1955年,第220页。
(2)参见苏士梅:《中国近现代商业广告史》,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页;王玉:《清末民国时期的〈东方杂志〉商业广告研究(1904-1937)》,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4页。
(3)薛雨孙:《新闻纸与广告之关系》,上海:申报馆,1923年,第87页。
(4)据笔者所见,近年来以近现代报纸广告为研究对象的著作即有林升栋:《20世纪上半叶品牌在中国:申报广告史料(1908-1949)》,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年;王儒年:《欲望的想象:1910-1930年代申报广告的文化史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庞爱菊:《跨文化广告与市民文化的变迁---1910-1930年〈申报〉跨文化广告研究》,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年;孙会:《〈大公报〉广告与近代社会(1902-1935)》,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年;蒋建国:《消费意向与都市空间:广州报刊广告研究(1827-1919)》,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陈洪波:《抗战时期〈广西日报〉(桂林)广告研究(1937-1945)》,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6年;徐莉莉:《广告呈现与传播中的近代澳门社会:基于〈澳门宪报〉中文广告的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年等。
(1)赵晋卿:《英美烟公司与中国卷烟市场》,全国政协文史委编:《文史资料存稿选编(经济)》(下),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第57页。
(2)王强:《近代外国在华企业本土化研究:以英美烟公司为中心的考察》,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8-21页。1903年,洋烟始传入苏州,在该年苏州海关报告进口洋货清单中,即列有“纸烟”名目。参见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苏州市志》第二册,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86页。
(3)薛雨孙:《新闻纸与广告之关系》,第87页。
(4)民国时期苏州地方较有影响力的另外两份报纸为《吴县日报》和《早报》。
(5)戈公振:《中国报学史》,第220页。
(6)陶菊隐:《记者生活三十年》,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217页。
(7)《广告刊例》,《苏州明报》1925年9月5日,第1版;1927年3月2日,第1版。
(8)《广告刊例》,《苏州明报》1928年6月1日,第1版;1934年7月9日,第1版。
(1)戴丽丽:《〈苏州明报〉广告与近代苏州社会变迁(1925-1937)》,硕士学位论文,苏州大学历史学系,2013年,第13页。
(2)这也是本文将研究时段限定在1925-1930年的考虑和依据。
(3)需指出的是,其时中国民族烟草企业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开发了不同档次的多个品牌香烟,一家烟草企业往往拥有好几个香烟品牌,因此这20个香烟品牌并不能完全对应20家烟草企业。
(1)陈子密:《谈中国之广告事业》,《商业月刊》1937年第17卷第2号,第1页。
(2)克里斯托佛·贝里:《奢侈的概念---概念及历史的探究》,江红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21页。
(3)斯科特:《广告心理学》,吴应图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26年。转引自黄玉涛:《民国时期商业广告研究》,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99页。
(1)顾柄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第127页。
(2)吴朝彦、肖键:《试谈广告对消费主义的刺激》,《新闻界》2009年第3期,第168-169页。
(3)中国科学院上海经济研究所编:《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史料》,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47页。
(1)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13页。
(1)中国科学院上海经济研究所编:《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史料》,第58页。
(2)《英美烟公司月报》(廿一周年纪念刊),1923年9月,第90-91页。
(3)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英美烟公司在华资料汇编》第二册,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704页。
(4)《英美烟公司月报》(廿一周年纪念刊),第90-91页。
(5)当时的“大前门牌”香烟,分为10支盒装和50支罐装两种包装。
(1)陈子谦、平襟亚:《英美烟公司》,《上海地方史资料》(三),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3年,第58页。
(2)《中法邦交素称和睦,爱国诸君吸之无碍》,《申报》1925年6月15日,第2版。
(3)中国科学院上海经济研究所编:《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史料》,第144页。
(4)中国科学院上海经济研究所编:《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史料》,第148页。
(1)费尔莱致唐默思函,1920年12月24日。转引自高家龙:《中国的大企业---烟草工业中的中外竞争(1890-1930)》,樊书华、程麟荪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247页。
(2)中国科学院上海经济研究所编:《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史料》,第221页。
(3)高家龙:《中国的大企业---烟草工业中的中外竞争(1890-1930)》,第80-81页。
(4)葛凯:《制造中国---消费文化与民族国家的创建》,黄振萍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79页。
(5)徐启文:《商业广告之研究》,《商业月报》1934年第1期,第1页。
(6)蔡正雅:《广告浅说》,《农工商周刊》1928年第21期,第72页。
(7)陆梅僧:《中国的报纸广告》,《报学季刊》1934年创刊号,第66页;蒋明祺:《论好誉》,《上海总商会月报》1926年第8期,第6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