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法理学研究进路的三次变迁
Three Changes in the Research Approach to Jurisprudence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作者:周尚君;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19,224(05):-31-38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法理学;实践;古今之争;中国经验
Key words: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研究”(17VHJ006)
中文摘要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夕,中国法理学研究一直处于"政""法"二元关系和阶级分析进路之中,法学成为"阶级斗争的科学"。改革开放为中国法理学"决定性转变"提供了重要契机,改革背景下法治观念和权利话语开始兴起,权利本位论成为中国法理学范畴研究的显著标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法理学始终处于"古今中西之争"的研究格局中,法律移植论、法律文化论、本土资源论成为一个时期中国法理学面向西方、面向传统的典型知识论反应。迈入21世纪,中国法理学开始在法学多元竞争格局下不断反思与超越,法理学者清醒认识到,中国法理学既不可能从西方法学原理中移植而来,也不可能从中国经验中直接呈现出来;只有坚持"实践主体性"进路,在经验事实中提炼出原创理论,以科学分析方法最大限度地解释和理解中国法的客观事实,才有可能真正发现和提炼中国法理。
参考文献
(1)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前言”,第2页。
(2)陈瑞华:《论法学研究方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17年,第2页。
(3)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27页。
(1)周尚君:《党管政法:党与政法关系的演进》,《法学研究》2017年第1期,第198页。
(2)彭真:《论新中国的政法工作》,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2页。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26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153页。
(4)董必武:《董必武政治法律文集》,北京:法律出版社,1986年,第45-46页。
(5)周新民:《十年来新中国法学发展的回顾》,《政法研究》1959年第5期,第42页。
(6)董必武:《董必武政治法律文集》,第249页。
(7)新华社:《建立崭新的社会主义法律科学》,《人民日报》1958年8月29日,第6版。
(8)中国政治法律学会:《中国政治法律学会章程》,《政法研究》1954年第1期,第65页。
(9)陈处昌:《对编写〈国家和法的理论〉的几点意见》,《政法研究》1962年第2期,第31-33页。
(1)王家福:《〈国家和法的理论〉编写中的几个问题》,《政法研究》1962年第1期,第36页。
(2)王子琳、王嵩山:《〈国家和法的理论〉究竟应该讲什么》,《政法研究》1962年第3期,第45页。
(3)孙国华:《关于如何编写〈国家与法权理论教科书〉的几个问题》,《政法研究》1963年第1期,第34页。
(4)新华社:《建立崭新的社会主义法律科学》,《人民日报》1958年8月29日,第6版。
(5)铁光:《法学理论战线的战斗任务》,《政法研究》1964年第2期,第4-8页。
(6)宁福:《“合理”才能真正“合法”》,《人民日报》1965年1月18日,第1版。
(7)周尚君:《中国法学的话语流变考略》,《法制与社会发展》2012年第5期,第6页。
(8)杨兆龙:《法律的阶级性和继承性》,《华东政法学院学报》1956年第3期,第33页。
(9)人民日报社:《北京法学界讨论法律、法学的阶级性和继承性》,《人民日报》1957年5月22日,第7版。
(1)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金吾伦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79页。
(2)李步云:《再论我国罪犯的法律地位》,《法学杂志》1980年第3期,第37页。
(3)刘云峰、高铭暄等:《首都法学界座谈公开审判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案》,《法学杂志》1980年第3期,第6页。
(4)李步云:《法治和人治的根本对立》,《西南政法学院学报》1981年第2期,第36页。
(5)何华辉、马克昌、张泉林:《实行法治就要摈弃人治》,《法学研究》1980年第4期,第62页。
(6)范明辛:《我们应该抛弃法治和人治的提法》,《法学研究》1980年第4期,第64页。
(7)孙国华:《坚持民主和法制是无产阶级的治国方针》,《西南政法学院学报》1980年第3期,第8页。
(1)卢云、黎国智、程燎原:《略论改革与我国法学理论》,《法学杂志》1985年第5期,第7页。
(2)文正邦、程燎原、王人博、鲁天文:《法学变革论》,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年,“序言”,第2页。
(3)张文显:《改革和发展呼唤着法学更新》,《现代法学》1988年第5期,第3页。
(4)卡文:《商品经济、民主政治的发展与法学的重构》,《当代法学》1988年第3期,第2-10页。
(5)郑成良:《权利本位说》,《政治与法律》1989年第4期,第2页。
(6)张文显:《中国步入法治社会的必由之路》,《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第2期,第185页。
(7)梁治平:《寻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43、341页。
(1)转引自沈宗灵:《论法律移植与比较法学》,《外国法译评》1995年第1期,第6页。
(2)高鸿钧:《法律移植:隐喻、范式与全球化时代的新趋向》,《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第120页。
(3)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1卷,郭方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7页。
(4)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序言”,第6页。
(5)强世功:《法制与治理》,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6页。
(6)张千帆:《国家主权与地方自治》,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2年,“前言”,第5页。
(1)乔晓春:《中国社会科学离科学还有多远》,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30-32页。
(2)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准则》,狄玉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第7页。
(3)应星:《评村民自治研究的新取向》,《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1期,第220页。
(4)黄宗智、高原:《社会科学和法学应该模仿自然科学吗?》,《开放时代》2015年第2期,第172页。
(5)谢海定:《法学研究进路的分化与合作》,《法商研究》2014年第5期,第87-89页。
(6)付子堂、王勇:《1978-2018:走向实践的中国法理学》,《山东大学学报》2018年第5期,第25页。
(1)涂尔干:《社会分工论》,渠东译,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第20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