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丽语和满语的系属关系探析
On the Koguryo Place Names in Samkuk Saki
作者:戴光宇;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19,225(06):-165-175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高句丽语;地名;满语;秽人;貊人
Key words:
基金项目: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察合台语词汇和‘一带一路’语言关系研究”(17YYA002)
中文摘要
高句丽人发源于我国东北地区,后迁居朝鲜半岛中段及其以北立国。从高丽史书《三国史记》的地名表来看,高句丽统治时期的朝鲜半岛中段及其以北,大量地名所包含的词汇语义同满—通古斯语及日本语相通,而和韩语关系相对疏远。因此它们很可能来自上古时期就已存在于东北腹地和朝鲜半岛北半部、占高句丽人口绝大多数的土著民族秽人的语言,而原居我国东北地区西部、后东迁与众多秽系部落融合的貊人可能是上古时期来自草原东部和辽西一带的原蒙古人。
参考文献
① 姜吉云:《韓國語系統論》,首尔:螢雪出版社,1988年。
② 都教授认为,百济与古代日本是最近的邻国,语言之间相互借用不足为怪。参见都守熙:《百济语研究概要之二——百济前期的语言》,《当代韩国》1997年第3期,第76页。
③ Christopher I.Beckwith,Koguryo,the Language of Japan?s Continental Relatives,Boston:Brill,2004.
④ 徐德源:《高句丽族语言微识录》,《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5年第1期,第78-94页。
⑤ 参见安炳浩、尚玉河:《韩语发展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⑥ 参见张士东:《高句丽语研究》,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5年。
(1)姜吉云:《韓國語系統論》,第177页。
(2)表中所有汉语中古音构拟为笔者所加,出自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
(3)东明王的名字“东明”(t?? mia?)或“朱蒙”(?ǐw? m??)意为“善射”,因为东北亚地区语言常有颚化的m、n不分的语音对应规律,此词更有可能对应着这一满文动词的名词性词根。
(4)东北亚地区语言有音节i和wei与词首i~ni的交替,正如满文“牛”ihan,四夷馆《女真译语》“牛”的汉字标音为“委·罕”,可以看出其原意是“生灵”,因为首音节也是它的词根,有“活”的意思。高句丽国王位宫的名字,是说他和前代名为宫的国王相似,笔者推测,“位宫”言其非常相似,就是“活脱脱的”一个高句丽先王宫。
(5)但到后来,满族接受了面南背北的观念,如四夷馆《女真译语》女真文中表示“东、前”的词,对应着满文里“南、前”的意思。
(6)徐德源:《高句丽族语言微识录》,《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5年第1期,第78-94页。
(7)蔡梦麒:《广韵校释》,长沙:岳麓书社,2007年。
(8)本表例60、102、143中“鸟”字应作“乌”字,今据原书改,参见《三國史記》卷37,李丙燾譯注,首尔:乙酉文化社,1977年,第352页。
(9)此“助”字发音似和女真-满语的“道”字相通。
(10)表5中尼夫赫语词汇均出自姜吉云:《韓國語系統論》,第245-247页。
(11)东北亚各土著民族语言里,音节末尾增减鼻音,往往对词义没有太大影响,如在朝鲜李氏王朝世宗大王颁布的《训民正音》中,开音节的末尾一般也要加上后鼻音?。
(12)有学者认为此词和满蒙语言中的“王、皇帝”(han、qɑγɑn)一词同源。
(13)据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赵志强研究员说,他早年所见的几位东北满族的萨满曾把“再见”说成“再巴哈”,看来对部分满族人而言,baha-一词也有“会见”之意。
(14)东北东部的民族语言中有词首si~i的交替现象,如“蚂蚁”,满文yerhuwe,蒙古文sirgulji;满族姓氏“锡克特立”有时也写做“益克得里”。
(15)试比较满语helmen,影子。字母l起延长音节的作用,这个词是“阴影”之意,在古代可能和韩语的“黑”有着屈折构词关系。
(16)“屑夫娄”和“肖利巴利”应为同一个词在不同的重音环境下的语音变体,前者的“屑”字有一个短促的t韵尾,一般对应着民族语言中的流音,是续音韵尾;后者的第一个“利”字即使不看作一个单独的音节,也应比“屑”字所带的韵尾长,起延长音节并使重音两侧的音节取得平衡的作用。这样的例子在满语口语中不胜枚举,东北汉语中“家什”也叫“家伙式儿”“家巴式儿”,“脚丫儿”也叫“脚脖丫子”,北京等地也有将“大伯子”叫“大了伯子”,“蝎虎”叫“蝎了虎子”,“肚脐”叫“肚母脐子”的,添加的音节的作用与此类似。
(17)白桂思认为“居尸”对应着日语ko ko ro,心。参见Beckwith,Koguryo,the Language Of Japan?s Continental Relatives,p.240.
(18)《三國史記》卷37,第357-358页。
(19)《三國史記》卷13,第131页。
(20)王建新、刘瑞俊:《先秦时期的秽人和貊人》,《民族研究》2001年第4期,第64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