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的命名与相关问题
On the Koguryo Place Names in Samkuk Saki
作者:姜飞;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19,225(06):-133-139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学科命名;史料学;文献学
Key words:
基金项目:
中文摘要
"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作为学科命名,相对于"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学",既更能接续传统,又更符合国家标准和规范,而且在理念上,也更具学术包容性和思想生产力。"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可以援用古典文献学的版本、目录、辑佚、辨伪、校勘等一般方法。研究者使用1949年后出版的现代文学文献,要有基本的版本警惕。相对于古典文献,中国现代文学文献中也存在一些特殊问题,譬如抢救、识读等问题,需要研究者和涉及现代文学文献的图书馆等公共机构共同探索新的解决办法。
参考文献
① 马良春:《关于建立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学”的建议》,《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5年第1期,第81页。
② 刘增杰:《建立现代文学的史料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4年第3期,第94、95页。
③ 刘增杰:《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学》,上海:百家出版社,2012年。
④ 谢泳:《建立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学的构想》,《文艺争鸣》2008年第7期,第66页。
⑤ 赵普光:《现代文学史料学》,《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第14、15页。
(1)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上海:上海书店,1987年,第15页。
(2)马端临:《文献通考》,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自序”,第3页下。
(3)黄俊贵:《文献著录总则概说》,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4年,第6页。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局:《文献著录总则》(GB/T 3792.1—1983),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84年,第1页;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文献著录第一部分:总则》(GB/T 3792.1—2009),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0年,第8页。
(5)徐鹏绪:《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刘福春:《寻求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学科的独立学术价值》,《长沙理工大学学报》2016年第6期,第73页。
(6)《孙中山全集》第1卷,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384页。
(7)李怡:《“大文学”需要“大史料”——再谈“在民国发现史料”》,《当代文坛》2016年第5期,第10页;李怡:《“民国文学”与“民国机制”三个追问》,《理论学刊》2013年第5期,第117页。
(8)潘树广等:《文献学纲要》,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序”,第1页。
(9)严家炎:《现代文学研究方法答问》,江溶等编:《怎样学习语言文学》,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3年,第82页。
(10)古远清:《“为政治而文学”的叶青》,《武汉文史资料》2001年第8期,第28页。
(11)亦鸣(叶青):《文学与思想》,《科学思想》1929年第12期,第2页。
(12)叶青:《文学和语文》,台北:帕米尔书店,1966年,第8页。
(13)叶青:《世界文学的展望》,《世界文学》(上海)1934年第1卷第1期,第19页。
(14)叶青:《文学和语文》,第105页。
(15)林子丛:《艺术——其本质、其发生、其发展及其功用之理论的说明》《艺术与科学》,《二十世纪》(上海)1931年创刊号、第2期;王集丛:《一年来中国文艺论战之总清算》,《读书杂志》(上海)1933年增刊;等等。
(16)青野季吉、藏原惟人等:《新兴艺术概论》,王集丛译,上海:辛垦书店,1930年。
(17)王集丛:《晨雾》,台北:帕米尔书店,1972年。
(18)《王集丛自选集》,台北: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78年,第2页。
(19)刘福春:《〈黑人〉——舒群的一本轶诗集》,《社会科学辑刊》1996年第1期;刘福春:《民国文学文献:抢救与整理》,《长江学术》2016年第4期。
(20)李青果:《史料思维与现代文学研究》,《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第56页。
(21)姜飞:《〈上海之魂〉的作者及其他》,《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第23辑,成都:巴蜀书社,2018年,第57页。
(22)参见《中国新文学大系1927—1937》第二十集“史料·索引二”,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第244页。
(23)阮援朝编:《阮章竞太行山笔记手稿四种》,北京:中华书局,2017年。
(24)《傅彦长日记(1929年5月-8月)》,《现代中文学刊》2015年第6期,第116页。
(25)以上两例,参见王嘉陵主编:《李劼人晚年书信集》,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8、21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