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碎的摩崖:北宋诗人对《中兴颂碑》的多元演绎
Fragmentary Stone Inscriptions:the Northern Song Poets? Interpretations of Da Tang Zhong Xing Song
作者:周裕锴;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20,226(01):-169-178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浯溪摩崖;《大唐中兴颂》;北宋诗人;《唐鉴》;黄庭坚;张耒
Key words:
基金项目:
中文摘要
浯溪石刻《大唐中兴颂》包含文学、史学、金石学的三大要素,同时满足了宋代士人多方面的精神需求,在宋代引发文人广泛兴趣。北宋诗人题《中兴颂》诗共计七首,可分为两大类型:在场的怀古和不在场的咏史。《唐鉴》对北宋诗人《中兴颂》诗中史评具有影响,而七首诗歌之间也存在互文性。同一石刻文本被诗人们任意地、多元地联想想象,演绎发挥,这符合中西方阐释学的一般原理和中国阐释学的一般原则。
参考文献
① 刘永翔:《清波杂志校注》卷八,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332页。
② 赵希弁:《读书附志》卷上“地理类”,孙猛:《郡斋读书志校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1130页。
③ 王士禛:《浯溪考》二卷,清刻本,早稻田大学藏。
④ 较有代表性的论文,如张蜀蕙:《谁在地景上写字——由大唐中兴颂碑探究宋代地志书写的铭刻与对话》,《师大学报:语言与文学类》(台北)2010年第2期;李贵:《地方书写中的空间、地方与互文性——以黄庭坚书摩崖碑后为中心》,《学术月刊》2014年第3期;莫砺锋:《论北宋末年的五首题中兴颂诗》,《社会科学战线》2016年第5期;王星:《唐宋浯溪石刻的“中兴”话题》,《文艺研究》2019年第1期。
⑤ 祝穆:《方舆胜览》,祝洙增订、施和金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455页。
(1)元结:《唐元次山文集》卷六,上海涵芬楼影印《四部丛刊》本,第647册。
(2)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上,《清诗话》下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537页。
(3)孔颖达:《毛诗正义》卷一,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72页。
(4)邓小军:《元结撰、颜真卿书大唐中兴颂考释》,《晋阳学刊》2012年第2期,第125页。
(5)欧阳修:《欧阳文忠公全集》卷一百四十,《四部备要》第74册,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752页。
(6)王国维:《静庵文集续编·宋代之金石学》,《王国维遗书》第五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74页。
(7)莫砺锋:《论北宋末年的五首题中兴颂诗》,《社会科学战线》2016年第5期,第163页。
(8)王星:《唐宋浯溪石刻的“中兴”话题》,《文艺研究》2019年第1期,第63-64页。
(9)莫砺锋:《北宋末年的五首题中兴颂诗》,《社会科学战线》2016年第5期,第163页。
(10)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第234页。
(11)《黄庭坚全集》第四册,刘琳、李勇先、王蓉贵校点,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318页。
(12)徐培均:《淮海集笺注》下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575页。
(13)黄■:《山谷年谱》卷三十,《宋人年谱丛刊》第五册,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3111页。
(14)厉鹗:《宋诗纪事》卷五十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1479页。
(15)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卷六,上海涵芬楼影印《四部丛刊》本,第1289册。
(16)张耒:《柯山集》卷十一,《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15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96页。
(17)邵祖寿:《张文潜先生年谱》,《宋人年谱丛刊》第五册,第3271页。
(18)徐培均:《李清照集笺注》附录一《年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417页):“元符三年庚辰(一一○○)十七岁。清照有《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黄盛璋《赵明诚李清照夫妇年谱》:‘清照和张文潜浯溪中兴颂诗二首,在是岁前后。’案:原作非张文潜而为秦观,见本诗校记。”
(19)参见徐培均:《李清照集笺注》卷二,第238、256、258页。
(20)曾敏行:《独醒杂志》卷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5页。
(21)《宋史》卷三百五十一《张商英传》,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1097页。
(22)《宋史》卷二十二《徽宗本纪四》,第418页。
(23)周裕锴:《宋僧惠洪行履著述编年总案》第八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264-265页。
(24)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四十七,第322-323页。
(25)李贵:《地方书写中的空间、地方与互文性——以黄庭坚书摩崖碑后为中心》,《学术月刊》2014年第3期,第34页。
(26)范祖禹:《唐鉴》卷十一,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年,第93页。
(27)陈衍:《石遗室诗集》卷一《咏史三十八首》其三十三,《续修四库全书》第157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98页。
(28)吕本中:《紫薇诗话》,何文焕:《历代诗话》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367页。
(29)赵与虤:《娱书堂诗话》,《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481册,第476页。
(30)王明清:《挥麈后录》卷七,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第170页。
(31)王铚:《雪溪集》卷一,《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36册,第550-551页。
(32)《新唐书》卷五《玄宗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39页。
(33)范祖禹:《唐鉴》卷十一,第96-97页。
(34)释德洪:《石门文字禅》卷一《同景庄游浯溪读中兴碑》,上海涵芬楼影印《四部丛刊》本,第1016册。
(35)《旧唐书》卷九《玄宗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32页。
(36)《新唐书》卷五《玄宗本纪》,第154页。
(37)范祖禹:《唐鉴》卷十,第92页。
(38)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四十七,第322-323页。
(39)周紫芝:《竹坡诗话》,《历代诗话》上册,第356页。
(40)曾季貍:《艇斋诗话》,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96页。
(41)厉鹗:《宋诗纪事》卷八十七,第2098页。
上一条:“诗史”观念与苏轼的诗题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