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学”发略:本体的综合构造与儒家的生命哲学
A Treatise on Self-Learning:the Constitution of Ontology and Confucian Life Philosophy
作者:麻尧宾;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16,203(02):-5-13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己学;本体;儒家;生命哲学;为己精神
Key words: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青年学术人才杰出青年基金项目(skqx201203);;
中央高校国家社科培养基金研究专项(skzx2015-sb96)
中文摘要
"己学"接续儒家传统的本体论说,讲自我与本体的浑然一贯。综合宋以来的主理、主心、主物三系的为己精神,可以建立起物、心、理三元的不离不杂的本体构造。
英文摘要
①易本体论,在儒学的现代转出中极重要。前贤若熊十力、方东美、成中英等,大抵循此脉络。熊氏从“新佛学”而“新心学”而“新易学”的三阶的哲学人生的演进,表层上条贯如一的只是讲“体用不二”,内里面的着重,却有迥异:尤是心本体论而至易本体论的次阶向三阶的突破,即,由《新唯识论》(语体本)的“心体摄物用”,而进化至《体用论》的“易本体摄心、物二用”,殊为不易。方氏亦以易本体为底,讲“太极无名”与“情理两仪”。成先生更尝著《易本体论》一书,彰明其本体诠释学的基石所在。“己学”所述,亦复以易本体为底,去建筑起“一本万殊”义,继之乃与自我的宇宙周遍性做一通贯:1.以自我为宇宙的本体;2.以“一己遍照”为“己学”的全幅的统摄。
②观解的形上学之说由牟宗三先生于《中国哲学的特质》等撰述中作活动的阐明。其云:“他们这种理智思辩的兴趣,分解的精神,遂建立了知识论,客观而积极的形上学---经由客观分解构造而建立起的形上学。这种形上学,吾名之曰观解的形上学(Theoretical Metaphysics),复亦名之曰‘实有形态'的形上学(Metaphysics of Being-form)。这是中国思想中所不着重的,因而亦可说是没有的。即有时亦牵连到这种分解,如顺阴阳气化的宇宙观,发展到宋儒程朱一系,讲太极、理气,表面上亦似类乎这种形上学,然实则并不类。它的进路或出发点并不是希腊那一套。它不是由知识上的定义入手的。所以它没有知识论与逻辑。它的着重点是生命与德性。它的出发点或进路是敬天爱民的道德实践,是践仁成圣的道德实践,是由这种实践注意到‘性命天道相贯通'而开出的。”牟宗三:《中国哲学的特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10页。牟先生此归纳,确有甚谛当处,盖为吾人此节目的分辨做了妙理的奠基。
①此般“对接”义的习惯,盖在成中英先生之《本体诠释学三论》一文中有谓之“错误”或“善意的错误”之基本的判断,其云:“过去我们用‘本体论'这个词来翻译西方的Ontology,然后用Ontology来规范中国的‘本体',这是一个错误,或是一个善意的错误,但从中显示出一个沟通的需要。”成中英:《本体诠释学三论》,《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第397-398页。
②《礼记正义·月记第十九》,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262页。
③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127页。
④朱熹:《朱子全书·四书或问·孟子或问·卷三》第六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934页。
①张栻:《张栻全集》(中),长春:长春出版社,1999年,第833、834页。
②成中英先生亦尝做分解的说明之文字,堪为吾人资以借镜之根柢:“因此Metaphysics中,亚里士多德是在物理学之后谈到了所谓纯粹的概念,包括四因论、潜在与实在等概念的分析。西方的Being走向了本质(Essence)主义,这之间经过了神学的发展,Ontology基本上变成了一种对象化的本质论,但经过海德格尔、德里达等人过分地反对,又变成了反本质论,最后变成了无本质论,这就成为一个大问题。”成中英:《本体诠释学三论》,《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③熊十力:《新唯识论》,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年,第130-131页。
①熊十力:《新唯识论》,第186页。
②熊十力:《新唯识论》,第132页。
③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庸章句》,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5页。
①张载:《张载集·正蒙》,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第14页。
②此可参看熊十力《新唯识论》语体本之“生机体层说”。以为“此层复分为四:曰植物机体层,生机体,省云机体,下仿此。曰低等动物机体层,曰高等动物机体层,曰人类机体层。凡后层皆依据前层,而后层究是突创,与前层异类,此其大较也。”熊十力:《新唯识论》,第172页。
①陆九渊:《陆象山集·语录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23页。
②王阳明:《王阳明全集·传习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2、3、2页。
③牟先生以论、孟、庸、易为五峰、蕺山系及象山、阳明系的共同之主导,又以五峰、蕺山乃是由濂溪、横渠转出,而抵明道成就“圆教模型之嫡系”牟宗三:《心体与性体》(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42、41页。
①王阳明:《王阳明全集·礼记纂言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243页。
②陈亮:《陈亮集·丙午复朱元晦秘书书》,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281页。
③陈亮:《陈亮集·人法》,第98页。
上一条:中国近代接受西方文化的文化心理辨正——唐君毅论中国人接受西方文化实有及当有之态度
下一条:论天道与人道——以辨析康德之先验自由及其与实践自由的关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