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近年出土文献中的先秦禅让传说——兼谈所谓尧舜禹“篡夺”说
A Re-examination of the Abdication Legends of Pre-Qin Era in Recently Unearthed Literature——With Comments on the Usurpation of Yao/Shun/Yu
作者:彭邦本;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18,217(04):-5-13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出土文献;传世文献;尧舜禹;禅让;篡夺
Key words:
基金项目:
中文摘要
出土和传世文献中均包涵丰富的远古"禅让"传说,但亦存在尧舜禹权位"篡夺"的异说,二说都从不同侧面或层面反映了一定的史实信息,须具体分析。综合各方面的资料进行长时段考察,尽管尧舜禹之际社会的日益复杂已经开始导致以暴力为后盾的"篡夺"冲突,但"篡夺"及其引致的君位世袭并未真正推翻先民共同体联盟首领经"禅让"产生的传统体制形式。
英文摘要
(1)彭邦本:《楚简〈唐虞之道〉与古代禅让传说》,《学术月刊》2003年第1期。
(2)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第37-41页图版,第155-160页释文;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91-146页图版,第247-293页释文,第31-47页图版,第181-199页释文。
(3)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第157-158页释文。
(4)裘锡圭:《新出土先秦文献与古史传说》,《中国出土古文献十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9、30页。
(1)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50页释文。
(2)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58、263、276页释文。
(3)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31-47页图版,第181-199页释文。
(4)陈剑:《上博简〈子羔〉、〈从政〉篇的竹简拼合与编连问题小议》,《文物》2003年第5期。
(5)裘锡圭:《谈谈上博简〈子羔〉篇的简序》,朱渊清、廖名春执行主编:《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第1-11页。
(6)此采用裘锡圭先生在陈剑等研究基础上进一步调整简序后的释文,参见裘锡圭:《谈谈上博简〈子羔〉篇的简序》,朱渊清、廖名春执行主编:《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第1-11页。
(7)裘锡圭:《谈谈上博简〈子羔〉篇的简序》,朱渊清、廖名春执行主编:《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第8-9页。
(8)裘锡圭:《谈谈上博简〈子羔〉篇的简序》,朱渊清、廖名春执行主编:《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第9页。
(9)参见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23页。
(1)以上参见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下册,第2504、2487、2535页。
(2)孙诒让:《墨子间诂》上,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42页。
(3)王利器:《吕氏春秋注疏》,成都:巴蜀书社,2002年,第四册,第2541-2542页;第一册,第128-129页。
(4)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下册,第2737页。
(5)郭庆藩:《庄子集释》上,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2-24页。
(6)张觉:《荀子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375、376页。
(7)王先慎:《韩非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406-407页。
(8)方诗铭、王修龄:《古本竹书纪年辑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63、65页。
(9)彭邦本:《百年来先秦禅让传说探讨的概要回顾---基于传世文献和出土资料的研究信息》,清华大学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李学勤先生八十寿诞纪念论文集》,上海:中西书局,2016年,第505-514页。
(1)白鸟库吉:《支那古传说之研究》,《东洋时报》第131号,1909年。该文的中文译本《中国古传说之研究》,见刘俊文主编:《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一卷,黄约瑟译,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1-9页。
(2)李庆:《日本汉学史》第一部第三编第七章第一节《白鸟库吉》、第十章第二节《尧舜抹杀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98-412、484页。
(3)顾颉刚:《禅让传说起于墨家考》,《古史辨》第七册下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32页。
(4)童书业:《“帝尧陶唐氏”名号溯源》,《古史辨》第七册下编,第22页。
(5)钱穆:《唐虞禅让说释疑》,《古史辨》第七册下编,第292、295页。
(6)徐中舒:《论尧舜禹禅让与父系家族私有制的发生和发展》,《四川大学学报》1958年第1期,第118页;该文收入《徐中舒历史论文选辑》,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971-993页;其说又见徐中枢:《先秦史论稿》,成都:巴蜀书社,1992年,第20-28页。
(7)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一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72页;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一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年,第19-20页;翦伯赞:《中国史纲要》第一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0页。
(1)王玉哲:《尧、舜、禹“禅让”与“篡夺”两种传说并存的新理解》,《历史教学》1986年第1期;其说又见于王玉哲:《中华远古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36-141页。
(2)李学勤:《楚简〈子羔〉研究》,朱渊清、廖名春执行主编:《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第12-17页。
(3)裘锡圭:《新出土先秦文献与古史传说》,《中国出土古文献十讲》,第17-78页。
(4)《竹书纪年》于西晋太康二年(281)出土于战国魏襄王墓,其记史事止于襄王二十年(前299),可知成书于该年后不久。
(5)顾颉刚:《禅让传说起于墨家考》,《古史辨》第七册下编,第106页。
(6)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下册,第2737页。
(1)徐中舒先生曾在引述《韩非子·说疑》上述记载后说:“春秋时代的人,把禅让制度加以理想化;而战国时代的人,把禅让制度披上家族私有制中篡夺的外衣。”参见徐中舒:《论尧舜禹禅让与父系家族私有制的发生和发展》,《徐中舒历史论文选辑》,第971-993页。
(2)王玉哲:《尧、舜、禹“禅让”与“篡夺”两种传说并存的新理解》,《历史教学》1986年第1期。
(3)《史记·夏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1册,第83页。
(1)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下册,第2737-2738页。
(2)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76页释文。
(3)孙诒让:《墨子间诂》上,第42页。
(4)《史记》除改箕山之“阴”为“阳”外,其余皆为孟子之说的简括,改“七年”为“十年”,实即把自《尧典》以来所谓三年的考察期加上的结果,也与孟说无异。
(5)同样有争议的说法见于《孟子·万章上》:“启贤,能敬承继禹之道。”杨伯峻先生道:“启之为人,孟子以为贤,但考之《楚辞》、《墨子》、《竹书纪年》、《山海经》诸书,未必为贤主。《楚辞·离骚》云:‘启九辩与九歌兮,夏康娱(“康娱”二字连读,此二字连文,《楚辞》屡见,以“夏康”连文者误。)以自纵。不顾难以图后兮,五子用失乎家巷’。《天问》云:‘启代益作后,卒然离蠥,何启惟忧?而能拘是达?’又云:‘启棘宾商,九辩九歌,何勤子屠母,而死分竟地?’《墨子·非乐篇》引《武观》云:‘启乃淫溢康乐,野于饮食,将将铭苋磬以力(此句有脱误),湛浊于酒,渝食于野,万舞翼翼,章闻于大,天用弗式。’《山海经·大荒西经》云:‘有人珥两青蛇,乘两龙,名曰夏后开。开上三嫔于天,得九辩与九歌以下,此大穆之野高二千仞,开焉得始歌《九招》?’与儒家所传者不同。皮锡瑞云:‘孟子以为贤者,为世立教耳。’(王先谦《尚书孔传参正》卷七)”参见杨伯峻:《孟子译注》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224页。
(6)《夏本纪》紧接着就记载“有扈氏不服,启伐之,大战于甘”,却无《容成氏》关于“启攻益”的重要内容,应有资料来源不同的原因。而《容成氏》则未记启与有扈氏之间著名的“甘之战”,大约是行文格式上照应前后之故。
(7)闻一多:《天问疏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50页。
(8)转引自方诗铭、王修龄:《古本竹书纪年辑证》,第2页。
(9)闻一多:《天问疏证》,第50-51页。
(1)王先慎:《韩非子集解》,第339-340页。
(2)《战国策·燕策一》,《战国策》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1059页。《史记·燕召公世家》记载与之略同,参见《史记》,第5册,第1556页。
(3)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76页释文。
(4)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634-1636页。
(5)杨伯峻:《春秋左传注》,第1636页。
(6)以上三条均转引自方诗铭、王修龄:《古本竹书纪年辑证》,第2页。
(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临汾市文物局:《山西襄汾陶寺城址2002年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05年第3期,第314-315页。
上一条:网络化治理在中国的行政生态环境缺陷与改善途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