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前“十七年”中国史学的片断反思
Fragments of Reflection on Chinese Historiography in the "Seventeen Years" before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作者:罗志田;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09,(05):-5-15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现代中国史学;1949-1966年的中国;学术传统;宏大问题与具体研究;国家(state)与学术
Key words:
基金项目:
中文摘要
文革前"十七年"中国大陆史学发展的状况可分为初期的过渡和后期的发展两段考察。初期史学受外在时势的影响比其他时段更大,各类学术建制的改造和新建受到自上而下的关注,体现了有计划、有组织的新型办事特色。研究者思想和学术的转变明显,但老先生对新方法往往努力学而学不会。那时大多数人惯于思考宏观问题,所谓"五朵金花"就是代表。学科上提倡注重近代史研究,但真正落实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在今日史学言说中,"十七年"的史学处于一种失语状态,这种学统的中断导致"与国际接轨"的异化。
英文摘要
[1]吴玉章.历史研究工作的方向[N].进步日报,1951-09-29(5).
[2]范文澜.史学会已有的成绩与今后的努力[N].进步日报,1951-09-29(5).
[3]华岗.两年来中国历史科学的转变和趋势(1951年11月)[N].光明日报,1952-03-15(6).
[4]刘大年.中国历史科学现状[N].光明日报,1953-07-22(2).
[5]翦伯赞.怎样研究中国历史[J].新建设,3:2,1950-11.
[6]郭沫若.联系着武训批判的自我检讨[N].人民日报,1951-06-07(3).
[7]郭沫若.读《武训历史调查记》[N].人民日报,1951-08-04(3).
[8]李希凡,蓝翎.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他[J].文史哲,1954,(9).
[9]杨树达.积微翁回忆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14、315-321.
[10]翦伯赞.关于历史人物评论中的若干问题(1952)[C]∥翦伯赞史学论文选集(3),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5.
[11]蒙文通.中国历代农产量的扩大和赋税制度及学术思想的演变[J].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1957,(2).
[12]王介平.蒙文通先生树的是一面什么旗———对《中国历代农产量的扩大和赋税制度及学术思想的演变》一文的批判[J].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1958,(2).
[13]范文澜.反对放空炮[J].历史研究,1961,(3).
[14]翦伯赞.目前史学研究中存在的几个问题[J].江海学刊,1962-06.
[15]方回(向达).解放四年来历史科学的发展[N].光明日报,1953-10-03(6).
[16]翦伯赞.右派在历史学方面的反社会主义活动[N].人民日报,1957-10-04(7).
[17]翦伯赞.关于打破王朝体系问题(1959)[C].翦伯赞史学论文选集(3),23-31.
[18]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M].林同奇,译.北京:中华书局,1989.
[19]漆侠.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分期问题[J].河北大学学报,1961,(1).
[20]梁启超.新史学(1902)[M]∥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九.北京:中华书局,1989:3.
[21]许之衡.读《国粹学报》感言[J].国粹学报,第1年,(6).
[22]范文澜.试论中国自秦汉时成为统一国家的原因[C]∥汉民族形成问题讨论集.北京:三联书店,1957:13.
①侯先生以为,中国近代史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标志,故可以1840年的鸦片战争作为开端;而具有近代意义的早期启蒙思想史可以上溯到明清之际,完整意义上的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史则应从康有为开始。参见黄宣民为侯外庐所著《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史》(人民出版社,1993年)一书撰写的《后记》,416-417页。
②肖黎主编:《中国历史学四十年,1949-1989》,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周朝民等:《中国史学四十年,1949-1989》,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王学典:《二十世纪后半期中国史学主潮》,山东大学出版社,1996年;林甘泉:《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学》,《历史研究》1996年2期;戴逸:《世纪之交中国历史学的回顾和展望》,《历史研究》1998年6期;罗志田主编:《20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史学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
①参见刘潞、崔永华编:《刘大年存当代学人手札》,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1995年,43-45页所附的该会第一次会议记录。
②本节较多参考了陈力:《20世纪中国史学学术编年》(收入罗志田主编:《20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史学卷)》,795-820页),谨此致谢!以下一些基本史事,也多出此,不再出注。
③中国科学院于1950年设近代史所和考古所,1954年设立历史研究一所、二所,1960年合并为历史研究所;1959年设历史所世界史组,1964年独立为世界史所。各所均于1977年改隶中国社会科学院。
④后来非常著名的《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就是由中国史学会组织编辑的。
⑤与院系调整密切相关的,是高校教学计划的修订。据向达的总结,综合大学历史系的教学计划是参考苏联莫斯科大学历史系课程的精神、结合中国的实际而修订的,课程分理论修养、工具训练、基础课程和辅助课程四大类,是一律必修的“基本训练”。参见方回(向达):《解放四年来历史科学的发展》,《光明日报》1953年10月3日,6版。这样的教学计划全国统一实行,后来时有调整,但大体框架维持了很久。
⑥1950年改为学术性月刊的综合杂志《新建设》,那时也时常刊载史学理论文章。
①不过,至少向达的感觉是:自1952年后,此前活跃的中国史学会“就此销声匿迹,默默无闻。所以这几年来的历史科学工作是在无组织无领导或者名有而实无中过日子的”。方回(向达):《解放四年来历史科学的发展》。
②《中国史学会昨在京举行成立大会》,《光明日报》1951年7月29日,3版。讲话全文见郭沫若:《中国历史学上的新纪元》,《进步日报》1951年9月29日,5版。
①据说华岗当时对《文史哲》每期稿件都要亲自审定,还帮助老教授和青年教师修改文章。参见乔幼梅:《华岗与山东大学以文史见长》,《文史哲》2003年3期。
①好多年后,郭沫若还试图为其说话,以为“考证洪秀全有没有胡子这样的问题,当然不能认为是什么重要的问题。不过,如果有人要搞,我认为也可以由他搞去,这总比什么也不搞要强”。他明确了“这种做法不能提倡,不能把很多的人力放在这些方面,要引导大家从大处着眼,把精力集中在大的事业上”。但也指出,“这些琐碎的东西,说不定有时也用得上。例如在历史博物馆里要挂洪秀全的像,那就用得上了”。郭沫若:《关于目前历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人民日报》1959年4月8日,7版。
①关于这段时间最受关注的主题,可参见蒋大椿:《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罗志田主编:《20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史学卷)》,192-216页。
②参见罗志田:《近三十年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变与不变》,《社会科学研究》2008年6期。
①如前些年库恩(Thomas Kuhn)关于科学革命、纪尔兹(Clifford Geertz)关于文化诠释和萨义德(EdwardW.Said)关于东方主义的论著,皆是具体的研究而影响甚宽,却又皆非所谓纯理论性或思想性的著作。
②格.叶菲莫夫:《论中国民族的形成》,《民族问题译丛》1954年第2辑;范文澜:《试论中国自秦汉时成为统一国家的原因》,《历史研究》1954年3期。相关文章多已收入历史研究编辑部编:《汉民族形成问题讨论集》,三联书店,1957年。
①具体的讨论参见罗志田:《发现在中国的历史———关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一点反思》,《北京大学学报》2004年5期;《近三十年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变与不变》,《社会科学研究》2008年6期。
②当年反对“打破王朝体系”的重要论述,可参见郭沫若:《关于目前历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人民日报》1959年4月8日,7版;翦伯赞:《关于打破王朝体系问题》(1959年),《翦伯赞史学论文选集》第3辑,23-31页。以及范文澜1961年5月在北京举行纪念太平天国革命110周年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其摘要见《纪念太平天国革命一百一十周年.首都史学界讨论六篇学术报告》,《人民日报》1961年5月31日,4版。
①近年上海一出版社在重印所谓“经典的”断代史丛书,尤可见非“国家民族”的王朝体系这一传统之有力。而新近官修“清史”的举措,更是“王朝体系”影响力持续的明证。
②一个典型的代表是英国史家汤普森(E.P.Thompson),他对英格兰工人阶级的研究现已有中译本(汤普森:《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钱乘旦等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
③参见Prasenjit Duara,Rescuing Historyfromthe Nation:Questioning Narratives of Modern China,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
④参见Prasenjit Duara,“Why Is History Antitheoretical?”Modern China,24:2(April 1998),pp.105-20.
上一条:道咸“新学”与清代学术史研究——《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导读
下一条:团结在毛泽东同志的旗帜下胜利前进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