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绪尔符号“价值”系统理论在21世纪的发掘与超越——纪念《普通语言学教程》发表100周年
Exploring and Surpassing Saussure's “Value” System of Signs in the 21st Century——In Memory of the 100th Anniversary of 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
作者:肖娅曼;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15,201(06):-5-18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符号价值系统;语源观;纯粹价值系统
Key words:
基金项目:四川大学2013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汉语复辅音声母问题的浑沌语言观解释”(skqy201336);;
四川大学2015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研究专项“索绪尔符号价值系统理论在21世纪的发掘”(skzx2015-sb134)
中文摘要
"语言是一个纯粹的价值系统"是索绪尔超越时代的深刻思想,它是索绪尔留给今天语言学尚待发掘的丰富而深厚的理论遗产。索绪尔符号价值系统理论也隐藏深刻的理论危机。因此,21世纪的语言学面临三个任务:第一,依据索绪尔的《教程》《手稿》发掘整理出符号价值系统理论体系;第二,揭示符号价值系统理论自身的深刻危机:旧的"词源"语源观与崭新的符号价值系统观的深刻矛盾;第三,提出能为符号价值系统观奠基的新的语源观,以解决符号价值系统理论自身的深刻矛盾。这是21世纪语言学实现重大突破的契机。
英文摘要
1信德麟:《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札记》,《国外语言学》1993年第4期。
2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沙·巴利、阿·薛施霭编,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118 页。
1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1910—1911索绪尔第三度讲授》,埃·孔斯坦丹笔记,小松·英辅、罗伊·哈里斯整理编辑,张绍杰译注,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索绪尔:《索绪尔第三次普通语言学教程》,小松荣介整理编辑,屠友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手稿》,西蒙·布凯编、鲁道夫·恩格勒整理,于秀英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2高名凯所译《普通语言学教程》全书四分之一篇幅谈及“价值”,“价值”一词共出现144次。
3对于nomenclature这一术语,魏育邻译为“语言命名”;高名凯译为“分类命名集”,本文主要采用高译;信德麟译为“名称总汇”;张绍杰译为“命名系统”;于秀英译为“目录表”。分别参见魏育邻:《如何理解索绪尔的任意性》,《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高名凯译《普通语言学教程》,第100页;信德麟:《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札记(俄文本)评介》,《国外语言学》1993年第4期;张绍杰译注《普通语言学教程:1910—1911索绪尔第三度讲授》,第161页;于秀英译《普通语言学手稿》,第305页。
4引文为魏育邻在《如何理解索绪尔的任意性》一文中所译,原文见丸三圭三郎:《索绪尔的思想》,东京:岩波书店,1981年,第117页。于秀英所译《手稿》这段话为:“首先是给定的事物。首先事物,然后符号。”(第199页)
5引文为魏育邻在《如何理解索绪尔的任意性》一文中所译,原文见丸三圭三郎:《索绪尔的思想》,第146页。张绍杰所译笔记本《教程》:“这个图示不是语言的始点。”(第153页)屠友祥所译笔记本《教程》:“这个图示不是整体语言当中的初始状态。”(第160页)
6戚雨村:《索绪尔符号价值理论》,《外语研究》2001年第2期。
1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第101页。以下所引用《教程》皆为高名凯所译综合本。
2《乔姆斯基语言学文集》,宁春岩等译注,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215、346页。
3乔姆斯基:《句法理论若干问题》,黄长著、林书武、沈家煊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第2页。
4参见《乔姆斯基语言学文集》,第86、87、127、156页。
5《乔姆斯基语言学文集》中有三篇文章选自乔姆斯基的《语言与责任》一书。该书为乔姆斯基与法国语言学家米苏·罗纳的谈话录。
1索绪尔思想有一个发展过程,其术语也有一个反复斟酌的过程,例如“符号”(signe),索绪尔早期曾用过sème、parasème;能指(signifiant)、所指(signifiè),早期用过音响形象(jmage acoustique)、概念(idée,concept)等。
2参见肖娅曼:《索绪尔语言符号的“能指”是什么——对我国语言学界“符号”观的批判》,《社会科学研究》2013年第6期。
3“积极(positif)要素”和“消极(négatif)要素”是索绪尔提出的一对重要概念。Positif,高名凯、张绍杰译作“积极的”,于秀英译作“正的”。Négatif,高名凯译作“消极的”,于秀英译作“负的”。这对概念未引起重视,高名凯所译编辑本《教程》,屠友祥所译笔记本《教程》,此二词均未列入索引。张绍杰所译笔记本《教程》未将négatif列入索引。
4C·W·莫里斯:《指号、语言和行为》,罗兰、周易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261页。这里“指号”即符号。此定义原是莫里斯上世纪30年代在他的著作《指号理论的基础》(第6页)中提出,该书我国尚未见译本。
1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第100页。
2参见肖娅曼:《一种理性主义对另一种理性主义的批判——索绪尔关于语言的“价值系统”观的哲学基础》,《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7年第1期。
3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手稿》,于秀英译,第199-200页。“首先是给定的事物”,“然后符号”,对于此句,魏育邻在《如何理解索绪尔的任意性》一文中所译丸三的理解为:“先有事物,然后才有符号。”
4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手稿》,第199页。
5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手稿》,第199、7页。
6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第101页。
1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手稿》,第199页。
2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手稿》,第3页。
3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手稿》,第5页。
1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手稿》,第6-7页。
2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第32-33页。
3《手稿》中,索绪尔用的是figure vocale,于秀英译作“声音形象”。在1916年出版的《教程》中,索绪尔用的是image acoustique,高名凯译作“音响形象”。“音响形象”一词在《教程》中常见,共出现29次。
4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第21页。
5布龙菲尔德:《语言论》,袁家骅、赵世开、甘世福译,钱晋华校,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21页。
6参见屠友祥译《索绪尔第三次普通语言学教程》,第158-159页;张绍杰译注《普通语言学教程:1910—1911索绪尔第三度讲授》,第151-152页。
1参见肖娅曼:《纯粹任意性原则与纯粹的价值系统——纪念〈普通语言学教程〉发表90周年》,《四川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2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1910—1911索绪尔第三度讲授》,第152页。
3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第157页。
4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第157-158页。
5笔者按:“纯粹任意性”术语并非索绪尔自己的术语,是我们根据索绪尔的思想提出的,以区别于索绪尔的绝对任意性(不可论证)、相对任意性(相对可以论证)。参见高名凯译编辑本《教程》中《绝对任意性和相对任意性》一节,高译《教程》,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181页。
6关于索绪尔的理性主义哲学观,参见肖娅曼:《一种理性主义对另一种理性主义的批判——索绪尔关于语言的“价值系统”观的哲学基础》,《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7年第1期。
7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第157页。
1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第157-158页。
2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手稿》,第200页。
3参见肖娅曼:《纯粹任意性原则与纯粹的价值系统——纪念〈普通语言学教程〉发表90周年》,《四川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4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1910—1911索绪尔第三度讲授》,第152页。
5本杰明·李·沃尔夫:《论语言、思维和现实——沃尔夫文集》,约翰·B·卡罗尔编辑,王志欣译,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09页。:,
6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手稿》,第199页。
1参见肖娅曼:《语源观的词预设——西方语言学中的“阿喀琉斯之踵”》,《社会科学研究》2009年第1期。
2参见黄弋桓、肖娅曼:《叶斯柏森论语言的起源》,《四川大学学报》2014年第2期。
3爱德华·萨丕尔:《语言论》,陆卓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13、14页。
4Malinowski Bronislaw,The Problem of Meaning in Primitive Languages(supplement to C.K.Ogden and I.A.Richards The Meaning of Meanings),London:Kegan Paul press,1923,pp.313,296.
1参见肖娅曼:《浑沌语言学纲要——现代语言学危机及其解决方案》,《社会科学》(上海)2014年第4期。
1萨丕尔:《语言论》,第27页。
2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丁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132页。
3转引自布留尔:《原始思维》,第166页。
4王后:《词的长短》,《浙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2期。
5参见黄弋桓、肖娅曼:《叶斯柏森论语言的起源》,《四川大学学报》2014年第2期。
1肖娅曼:《上古“亯”的浑沌性与分化性——浑沌语言学的一个古汉语例证》,《汉语史研究集刊》(十五),成都:巴蜀书社,2012年,第355-370页。
上一条:“王若曰”新考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