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速管道流瞬态壁面摩擦阻力及湍流行为实验研究
通过对加速管道流瞬态壁面摩擦阻力及湍流行为的实验研究,并将改进的统计平均法应用于实验数据的处理。结果表明,加速管道流瞬态时均壁面切应力较稳态壁面切应力存在明显差异,工况1中最大差值接近于稳态值的2倍。流动加速率的降低...
2012,44(2):21-25 王峰(四川大学 建筑与环境学院);HE S(Dept. of Mechanical Eng.,Univ. of Sheffield);ARIYARATNE C(Thermo-Fluid Mechanics Research Center,Univ. of Sussex) -
基于摄影测量的飞机静弹性风洞模型刚度识别方法
气动弹性风洞实验对飞行器研制不可或缺。为此,作者基于摄影测量技术,提出静弹性风洞实验模型刚度分布识别方法,即利用作用在模型机翼各个截面的已知弯矩、扭矩,结合摄影测量技术测得机翼各个截面受载变形前后的3D坐标,识别出模...
2013,45(3):183-188 王超(四川大学 制造科学与工程学院;空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张征宇(空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殷国富(四川大学 制造科学与工程学院);王水亮(西南科技大学);赵涛(西南科技大学) -
植被条件下坡面薄层水流动力学特性试验研究
基于系列坡面流试验,研究了植被条件对坡面流水动力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流量与坡度条件下,由于柔韧植被的阻水作用,光面条件下的流速远大于柔韧植被作用的流速,随着植被刚度及密度的增加,坡面流流速、弗劳德数呈现递减趋...
2012,44(2):26-30 闫旭峰(四川大学 水力学与山区河流开发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周苏芬(四川大学 水力学与山区河流开发保护国家重点实验);黄尔(四川大学 水力学与山区河流开发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刘兴年(四川大学 水力学与山区河流开发保护国家重点实验);王协康(四川大学 水力学与山区河流开发保护国家重点实验) -
风电齿轮箱多级行星齿轮耦合传动系统数学建模及振型
以风电增速箱载荷分流式两级行星轮系一级平行轴齿轮动力耦合传动系统为研究对象,计入多级耦合传动系统的轮齿啮合误差、啮合阻尼、啮合刚度、级间耦合刚度、组件的转动惯量等影响因素,采用集中参数法建立了多级耦合传动系统的动力...
2013,45(3):189-196 王均刚(山东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王勇(山东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霍志璞(山东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 -
复杂应力条件下岩石的拉剪变形及破坏准则研究
根据不同围压条件下的粉细砂岩三轴压缩全程试验,分析了围压对砂岩峰值强度和破坏方式的影响,研究了压缩过程中砂岩的拉、剪变形随围压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粉细砂岩峰值强度与围压的关系是一条有拐点的折线,围压低于拐点对应的...
2012,44(2):31-35 王东(四川大学 水利学与山区河流开发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大学 水利水电学院);刘长武(四川大学 水利学与山区河流开发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大学 水利水电学院);王丁(四川大学 水利学与山区河流开发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大学 水利水电学院);李晓迪(四川大学 水利学与山区河流开发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大学 水利水电学院);徐煜(四川大学 水利学与山区河流开发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大学 水利水电学院) -
反拱水垫塘底板块轴力在上举力作用下的变化规律探讨
为研究反拱水垫塘底板块轴力特征,以溪洛渡高拱坝和反拱水垫塘为参照,在高水头、大流量作用下,以反拱水垫塘在止水破坏、拱圈单底板块、五底板块和九底板块锚固分别失效为代表工况,对拱圈底板块的轴力在上举力作用下的变化规律进...
2012,44(2):36-42 张春财(西安理工大学 水利水电学院;长沙理工大学 水利工程学院);孙建(西安理工大学 水利水电学院);张金明(西安理工大学 水利水电学院);杨丽萍(西安理工大学 水利水电学院);刘艳丽(西安理工大学 水利水电学院) -
倾斜地下水含水层混合3维溶质运移数值模拟
针对不规则地下水含水层中溶质运移简化数值模拟问题,根据不规则地下水含水层特点,提出了柱体单元水头梯度平均面的概念。在水头梯度平均面的基础上,采用有限单元法推导柱体单元水平向溶质通量,而柱体单元垂向溶质运移通量则采用...
2012,44(2):43-51 朱焱(武汉大学 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史良胜(武汉大学 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杨金忠(武汉大学 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
粗化层破坏过程中的最大推移质输沙率试验研究
为了探讨清水冲刷与粗化层破坏过程中的推移质输沙率与水流强度的相关关系,进行了清水冲刷与粗化层破坏的概化试验研究。清水冲刷与粗化层破坏过程中的推移质输沙率峰值相应的无量纲输沙强度随水流强度的增大而增大,其增速较梅叶-彼...
2013,45(2):1-5 聂锐华(四川大学 水力学与山区河流开发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刘兴年(四川大学 水力学与山区河流开发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杨克君(四川大学 水力学与山区河流开发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曹叔尤(四川大学 水力学与山区河流开发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 -
开挖卸荷岩质坡体的断裂破坏机理
岩质坡体在开挖过程中的失稳破坏已成为道路工程领域日益严重的问题,目前有关卸荷坡体的断裂破坏机理还不清晰。为此,基于自然坡体实际结构特征,并结合岩石力学知识,首先分析了岩体原生裂纹在坡体开挖前后的应力状态。继而,借助...
2012,44(2):52-58 吴永(中国科学院 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 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何思明(中国科学院 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 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王东坡(中国科学院 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 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罗渝(中国科学院 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 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
清水作用下全动床复式河槽泥沙输移特性及其模拟
推移质运动是河流动力学的基本问题之一,通过水槽试验探讨了清水作用下全动床复式河槽泥沙的输移特性,并通过理论分析提出了该类河道的推移质输沙率的计算方法。试验表明:在清水作用下全动床复式河槽推移质输沙率先随时间单调递增,...
2013,45(2):6-12 杨克君(四川大学 水力学与山区河流开发保护国家重点实验);聂锐华(四川大学 水力学与山区河流开发保护国家重点实验);曹叔尤(四川大学 水力学与山区河流开发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刘兴年(四川大学 水力学与山区河流开发保护国家重点实验) -
基于最大熵原理的施工导流随机模糊风险分析
土石不过水围堰漫顶失事具有随机性和模糊性,严重影响水电工程及下游的安全。基于模糊事件概率理论,构建了施工导流系统随机模糊风险分析数学模型。探讨利用实测洪水序列推求堰前年最高水位序列的计算方法。然后,引入最大熵原理和变...
2012,44(2):59-63 张超(武汉大学 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胡志根(武汉大学 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刘全(武汉大学 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
推移质颗粒3维运动紊动特性试验研究
采用3维粒子示踪测速技术,观测了10种不同示踪粒子的粒径、比重以及水力比降等水沙条件下推移质颗粒的3维运动,并对其紊动特性进行了统计分析。分别探讨了粒径、比重及水力比降对推移质颗粒紊动强度的影响,定性总结了3个方向上紊动...
2013,45(2):13-17 唐立模(河海大学 水文水资源及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河海大学 水利水电学院);何晔(河海大学 水利水电学院);唐洪武(河海大学 水文水资源及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河海大学 水利水电学院);王兴奎(清华大学 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
高液限土最佳掺水泥比的确定
分别进行了9组代表性广东省云罗高速沿线高液限土掺水泥0%、1.0%、1.5%、2.0%、2.5%、3.0%后的承载比试验。按照细颗粒含量、液限、素土CBR值分别对高液限土进行分类,根据掺水泥改良后的CBR值为20时,分别确定不同分类高液限土的最佳...
2012,44(2):64-69 程涛(河海大学 岩土力学与堤坝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河海大学 岩土工程研究所);洪宝宁(河海大学 岩土力学与堤坝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河海大学 岩土工程研究所);刘顺青(河海大学 岩土力学与堤坝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河海大学 岩土工程研究所);徐奋强(河海大学 岩土力学与堤坝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河海大学 岩土工程研究所;南京工程学院) -
推移质运动的随机理论与应用
陡坡急流条件下的推移质运动常伴有较大幅度的随机变化,这种随机涨落现象在各个时间尺度下普遍存在。由于这种涨落现象的存在,随机理论模型往往更适用于描述这一类问题。为进一步研究推移质运动的随机属性,作者利用包含群体输移机...
2013,45(2):18-21 马宏博(清华大学 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洛桑联邦高等工业学院(EPFL) 环境水力学实验室);Mettra Francois(洛桑联邦高等工业学院(EPFL) 环境水力学实验室);Heyman Joris(洛桑联邦高等工业学院(EPFL) 环境水力学实验室);Ancey Christophe(洛桑联邦高等工业学院(EPFL) 环境水力学实验室);傅旭东(清华大学 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
DDA方法在波动问题计算中的初步研究
采用DDA方法验证了1维应力波在不同边界的响应情况;在此基础上,实现了位移和应力2种地震波输入方式,并对2种方法进行了比较。基于DDA的1维计算模型,研究了在计算波动问题时块体单元尺寸和节理刚度的取值问题。研究结果表明:DDA模...
2012,44(2):70-75 付晓东(中国科学院 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岩土力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盛谦(中国科学院 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岩土力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张勇慧(中国科学院 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岩土力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王帅(中国科学院 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岩土力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