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主编介绍
陈向荣,四川大学物理学院和原子与分子物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专家评议(审)委员会委员,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常务主编,"Interdiscip. Sci. Comput. Life Sci."副主编和编委, "四川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编委,“高压物理学报”编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审专家,863计划通讯评审专家, Phys. Rev. B, J. Phys. Chem. B等国内外十多种SCI源刊审稿专家。1994年7月四川大学原子与分子物理专业硕士毕业(师从芶清泉教授和经福谦院士);1997年7月四川大学原子与分子物理专业博士毕业后,留校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1999年晋升为副教授,2000年10月赴日本筑波大学做博士后;2002年10月回到四川大学破格晋升为教授。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原子分子团簇结构和性质,材料的高压物性及电子输运性质等。自1991年以来,陈向荣教授一直从事原子与分子物理及其交叉学科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主持和主研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指导了博士生38位和硕士生56位。在 Phys. Rev. Lett.,J. Am. Chem. Soc.,Appl. Phys. Lett.,Phys. Rev. B,J. Appl. Phys. 等国际期刊上发表了200多篇SCI论文, 被SCI源刊他引近2000多,论文多次被Rev. Mod. Phys.,Nat. Phys,Nat. Mater.,Phys. Rev. Lett.,Phys. Rev. B等国际著名期刊的论文引用。目前H因子位27。
李家明,教授,中国科学院和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原子分子理论专家。毕业于台湾大学电机系,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现任清华大学物理系原子分子测控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审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物理科学评议组委员,中国物理学会理事,国家"八五"攀登项目专家组成员。长期从事原子分子物理领域的研究工作。"七五"期间,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中科院重大科研课题《原子分子激发态和动力过程》的研究,使我国在原子分子物理领域的发展跃上了新的台阶。80年代至90年代,进一步发展了多通道量子数亏损理论。总结了有关原子碰撞数据和规律,获国际物理中心设立的1986年度卡斯特勒奖。发表论文百余篇。
赵伊君,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195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60年代初参加了我国核爆炸光辐测试分析工作,研制出最小照度到来时间测试仪等3种测试设备,并参加核试验。70年代起在从事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研究的过程中,开展了原子分子物理和物理力学的研究工作,提出了从原子微观结构出发求出辐射流体计算中所需材料或介质物性参数的一系列具体物理力学方法,编制的原子X(波函数和3-nj符号计算程序已在我国获普遍应用。80年代后主要从事强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及强激光技术研究工作。在国内首次提出激光脉冲引起固体热激波、产生层裂;连续激光使材料产生力学——热学联合破坏;激光烧蚀玻璃钢复合材料产生碳化,改变电磁性能等多种模型;主持并参研的强激光技术课题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出版学术专著3部,发表论文170余篇。
2.编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