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记忆的新闻表达:十七年间中国主流媒体对民国图景的建构
Construction of Historical Memory:an Analysis on the Image of Republican China in News Report from 1949 to 1966
作者:杨琴;尹秀婉;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15,201(06):-42-49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新闻表达;历史记忆;民国时期;新闻建构
Key words: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大陆媒体对民国图像的建构及其演进”(12YJC860049);;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1949年以来报刊中的民国形象研究”(2682013CX079)
中文摘要
新闻媒介作为重要的"历史记录者"之一,是历史记忆形成的重要基础。建国初十七年间中国主流媒体《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深受时代的影响,采用二元对立的建构思维和宣示立场手法,对"民国时期"报道进行主题凝练,以高峰式的纪念报道,建立起一系列政治"纪念仪式";从而在报道主题和内涵上呈现出明显的选择性记忆特征,政治上突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与发展历程,主题上偏重对军事战争的展现。但在相同背景下,不同性质的媒体虽然遵循统一的报道政策,却在建构方式上给予变化以体现出各自的特色与不同。
参考文献
1保罗·康纳德:《社会如何记忆》,纳日碧力戈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2页。
2 参见王明珂:《历史事实、历史记忆与历史心性》,《历史研究》2001年第5期。
3 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毕然等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2年,第91页。
1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第304页。
2余霞:《历史记忆的传媒表达及其社会框架》,《武汉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年第2期。
3Kurt Lang,Gladys E.Lang,“Collective Memory and the News,”Communication,Vol.11,1989,pp.123-139.
4Jill A.Edy,“Journalistic Uses of Collective Memory,”Journal of Communication,Vol.49,No.2,1999,pp.71-85.
5J.Kitzinger,“Media Templates:Patterns of Association and the(re)Construction of Meaning over Time,”Media,Culture&Society,Vol.22,No.1,2000,pp.61-84.
6B.Zelizer,Covering the Body:The Kennedy Assassination,the Media,and the Shaping of Collective Memory,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2,p.125
7张志安、甘晨:《作为社会史与新闻史双重叙事者的阐释社群——中国新闻界对孙志刚事件的集体记忆研究》,《新闻与传播研究》2014年第1期。
8张志安、甘晨:《作为社会史与新闻史双重叙事者的阐释社群——中国新闻界对孙志刚事件的集体记忆研究》,《新闻与传播研究》2014年第1期。
1彭增军:《媒介内容分析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91页。
1《抗日战争的胜利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专版),《人民日报》1965年9月3日,第6版。
1保罗·康纳顿:《社会如何记忆》,第2页。
1克仁:《陕西的水利事业》,《人民日报》1949年11月21日,第2版。
2路易·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李讯译,《当代电影》1987年第3期。
3《毛泽东选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第245页。
1新华社通稿:《二七简史》,《人民日报》1950年2月7日,第1版。
2J.Fiske,Television Culture,London:Routledge,1987,pp.131-132.
3陈锡联:《夜袭阳明堡》,《人民日报》1965年8月14日,第5版。
1李岩:《意识形态下的大众传播话语秩序》,《新闻与传播评论》2014年第10期。
下一条:中国学术界对拉丁美洲的认知——以《拉丁美洲研究》为例的学术史梳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