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原物:艺术符号意指对象的多重分解
Original Object and Its Multi-Deconstruction in Art Semiosis
作者:胡易容;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15,201(06):-24-30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符号学;图像学;艺术文本;动力对象;模仿论
Key words: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当今中国文化现状与发展的符号学研究”(13&ZD123)
中文摘要
在符号学研究领域,有观点认为,在现代艺术等文化性符号文本中,符号表意有可能"越过对象而直接指向解释项"。这种观点常被用以描述艺术史近百年来表现形式的内在发展逻辑。从皮尔斯"动力对象"与"直接对象"的角色分工来看,引发表意过程的"原物"作为"直接对象"的隐退正是"动力对象"凸显的重要机制。对象并未被越过而是被再分解了。在艺术表意中,从笼统的所指到对象物的多重分解、敞开,乃是艺术表意与解释双重实践的深入过程。
参考文献
1科尼利斯·瓦尔:《皮尔士》,郝长犀译,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19页。
2 费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100页。
3 赵毅衡:《符号学:原理与推演》,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92页。
4 参见吴兴明:《重建生产的美学——论解分化及文化产业研究的思想维度》,《文艺研究》2011年第11期。
1江飞:《第四种符号:雅各布森审美文化符号学理论》,《符号与传媒》(2),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177页。
2赵毅衡:《符号学:原理与推演》,第91页。
3《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第69页。
4E·H·贡布里希:《艺术与错觉——图画再现的心理学研究》,林夕、李本正、范景中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第69、44页。
5吉泽尔·弗伦德:《摄影与社会》,盛继润、黄少华译,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89年,第61页。
1H·G·布洛克:《现代艺术哲学》,滕守尧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54页。
2布洛克:《现代艺术哲学》,第34页。
3翁贝托·艾柯:《美的历史》,彭淮栋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第64页。
4艾柯:《美的历史》,第87页。
5乐秀成编译:《GEB:一条永恒的金带》,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第15页。
6贡布里希:《艺术与错觉——图画再现的心理学研究》,第177页。
7安德烈·埃尔博:《阅读表演艺术——提炼在场主题》,吴雷译,《符号与传媒》(2),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165页。
8范景中编选:《艺术与人文科学:贡布里希文选》,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89年,第7页。
1石磊、崔晓天、王忠编:《哲学新概念词典》,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90-191页。
2李泽厚、汝信名誉主编:《美学百科全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0年,第30页。
3贡布里希:《艺术与错觉——图画再现的心理学研究》,第283页。
4Winfred Noth,Handbook of Semiotics,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90,p.424.
5彭佳:《另一种文本中心——回应尤里·洛特曼的文本观》,《符号与传媒》(3),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88-193页。
1Charles Hartshorne and Paul Weiss,eds.,Collected Papers of Charles Sanders Peirce,Vol.2,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32,p.228.
2参见赵毅衡对“无限衍义”词条的解释,胡易容、赵毅衡编:《符号学-传媒学词典》,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12页。
3Richard S.Robin,Annotated Catalogue of the Papers of Charles S.Peirce,Amherst:The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Press,1967,p.499.
1恩斯特·卡西尔:《人文科学的逻辑》,关子尹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第70页。
2赵元任在《从胡说中寻找意义》中已证明:在释义压力下它(符号)必须有意义,不然信息无法完成表意过程。参见Yuen Ren Chao,“Making Sense out of Nonsense,”The Sesquipedalian,Vol.7,No.32,1997.
3Charles S.Hardwick,Semiotic and Significs:Th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Charles S.Peirce and Lady Victoria Welby,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77,p.83.
1参见吴兴明:《人与物居间性展开的几个维度——简论设计研究的哲学基础》,《文艺理论研究》2014年第5期。
下一条:国际新闻的驯化——“马航事件”的跨国比较研究
【关闭】